北青報:讓我們都翻翻“父親寫的散文詩”

東原

2019年06月17日08:02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讓我們都翻翻“父親寫的散文詩”

昨天是父親節,這一天的朋友圈大量與父親有關的感人故事一再刷屏。很多人都以各自的方式致敬和懷念著自己的父親。也有很多人在這一天反思如何才能做一個更好的父親。

1919年,魯迅先生寫過《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文章,關注自古存在的“神聖不可侵犯的父子問題”,提出了改革家庭關系的命題。100年過去了,魯迅先生所講的“中國舊理想的家族關系父子關系之類”,應該說早已經崩潰了,但是不是意味著今天的父子關系就沒有問題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日本小說《碎片》描寫了一位父親。這位父親平時基本沒什麼存在感,跟孩子之間也沒什麼交流,面對孩子“沒准也得把你給忘了呀”的擔心,他回答:“爸爸其實就跟不存在一樣。”這句話,這位父親,恐怕讓很多人有熟悉感,自己的父親,難道不就是這樣嗎?在很多人的成長記憶裡,都有著與母親撒嬌的溫暖瞬間,都能講出一個又一個走心的故事。可是回憶起父親,似乎也就剩下了“父愛如山”。

在中國大多數家庭裡,父親都像大山一樣。很多父親也以大山自居,不願意與孩子過多親近,所以提到自己的父親,很多人都有一種陌生感。在很多時候,不僅是子女,就連父親們也在苦惱和后悔生硬的關系。和諧的家庭關系不需要以山與山的對立形式出現,而走進很多父親的心靈,就會發現他們有柔情似水的一面。

有一首歌《父親寫的散文詩》,唱到了很多人的內心深處。這首歌裡的父親,對孩子來說,其實也有點陌生。他為女兒所做的一切,包括下決心“明天我要去鄰居家再借點錢”,“蹲在池塘邊上給了自己兩拳”,都有著一種真實的痛感,很多人從中看到了自己的父親。可是,父親的掙扎、父親的堅強、父親的擔當,平時都隱藏在時光背后,很少有孩子知道。而歌中的父親能為孩子知道,是因為他把這一切寫成了日記,而他的日記被孩子看到了。

其實,每一位父親都有自己寫的散文詩,區別在於,有的形成文字成了記憶,有的悄無聲息成了影子。對於今天的父親來說,或許需要重新思考“父愛如山”,有山的挺拔,也不妨有水的溫柔,沒必要始終穿著鎧甲,更沒有必要穿著“帶刺的鎧甲”,讓人無法接觸,一接觸就受傷。把“自己的散文詩”打開,適當流露出自己的柔軟,試著與孩子一起成長,想想汪曾祺先生講的“多年父子成兄弟”,這樣的親子關系其實更加美麗動人。

但是,當子女感慨父親陌生得“就跟不存在一樣”時,有沒有去主動了解父親?在很多時候,父親確實像大山一樣存在,但子女也往往把父親當成大山,很少想到父親也有柔軟的一面,更不會想到走進大山其實也有精美的“散文詩”。對於現代人來說,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待”,往往不是物質層面的,更多是精神上的。很多時候,隻有當父親不在了,才會痛恨自己當初為什麼沒有主動接近了解,甚至與父親之間沒有過一次親密交談。

每一位父親都有自己的“散文詩”,隻不過是存在形式不同而已。當然,希望今天的父親,能夠與時俱進地思考魯迅先生提出的“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構建符合時代潮流的家庭關系,但對於今天的子女來說,更應該思考和處理好這個問題。這個父親節,讓我們都翻翻“父親寫的散文詩”。隻要用心去翻去讀,肯定會有不一樣的發現。這比在朋友圈隔空表達,要有意義得多了。

(責編:段星宇、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