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垃圾分類不是小事易事分外事

2019年06月05日08: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垃圾分類不是小事易事分外事

  垃圾分類是實現減量、提質、增效的必然選擇,是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市精細化管理、保障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能不能做到垃圾分類,直接反映一個人,乃至一座城市的生態素養和文明程度。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天垃圾分類最時尚,對於提升生態文明和社會文明起著抓手的作用。

  “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系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垃圾分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刻指出垃圾分類的重要意義,明確提出推行垃圾分類的具體要求。人人行動起來,培養垃圾分類的好習慣,一起來為改善生活環境作努力,一起來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作貢獻,正在成為一道美麗的文明風景。

  但丁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沒有垃圾,隻有放錯地方的寶藏。難就難在讓垃圾各就其位,按照目前的技術條件,有些垃圾很難得到有效利用,不少垃圾的利用成本還很高。而垃圾分類處理,就是為解決“位置”而來的,體現了“有位才能有為”。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垃圾都能得到分類處理,會節約多少社會成本?

  一個時代有著一個時代的風採,一個社會有著一個社會的時尚。垃圾分類是實現減量、提質、增效的必然選擇,是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市精細化管理、保障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能不能做到垃圾分類,直接反映一個人,乃至一座城市的生態素養和文明程度。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天垃圾分類最時尚,對於提升生態文明和社會文明起著抓手的作用。當然,垃圾分類時尚不會自動到來,也不會輕鬆到來,就當前來看,需從三個維度加以審視。

  其一,垃圾分類不是小事。垃圾是在生產和生活中產生的,是自古有之的事,隨著城市化發展而日益突出。垃圾量的迅速增長,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也使環境問題愈加峻切,如果得不到有效處理,我們終將深受垃圾之患。事實上,這些年來媒體已經報道過不少“垃圾圍城”的案例,從城市到農村,很多地方的垃圾處理已經成為棘手難題。培養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的產生,順應了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時代潮流,因此垃圾分類似小實大。

  其二,垃圾分類不是容易事。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理想的局面當然是習慣成自然,但是,形成習慣的過程,可能是長期的,是曲折的,往往不會一帆風順。垃圾分類只是“舉手之勞”,可在現實中經常看到,明明是“舉手之勞”就是沒有人“舉手”。如果還要以時間為跑道,需要經年累月的接續努力,“舉手之勞”更會成為最難的事。具體到垃圾分類,其習慣養成是一個漸進過程,需要社會提供各種軟件和硬件支撐。因此,對於實現垃圾分類的難度,必須有著充分認識,既要堅定信心也不能掉以輕心,不能奢望畢其功於一役。

  其三,垃圾分類不是分外事。在垃圾的有效處理中,分類只是其中一個環節,而且這是一個協同過程,涉及政府、企業、社區、居民等各個層面,任何一個環節掉鏈子,都會影響“閉循環”。有人感慨:自己分類了,但別人沒有分類﹔源頭分類了,但處理還是“一勺燴”。出現這種情況,是有點受傷,但不必悲傷。正如我們隻能牽引落后而不能遷就落后,隻能彼此做加法而不能彼此做減法。垃圾分類不分分內分外,從源頭到終端,各環節都要承擔起責任,互相監督而不能互相指責,互相補位而不能互相拆台。

  垃圾分類不是小事易事分外事,而是大事要事分內事。“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圍繞垃圾分類,不少地方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江蘇揚州推出“互聯網+垃圾分類”數據平台,市民可以利用垃圾分類積分兌換生活用品﹔廣東東莞將回收的廚余垃圾轉化為有機肥,向居民免費派發﹔上海閔行志願者輪流值班,指導垃圾投放……這也啟示我們,道理千萬條,做是第一條,隻要都行動起來,垃圾分類就一定會蔚然成風。

  本報特約評論員

(責編:段星宇、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