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海外版:用規則涵養社會文明

彭訓文
2019年05月27日04: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當地鐵上有人吃東西、推銷、大聲播放視頻音樂時,你怎麼看?大多數人對此都不贊同,甚至厭惡。如果追問一句,你會怎麼辦?主動上前制止的人恐怕不多。對這個似乎有些前后矛盾的社會現象,我們應該辯証看待。

  公眾對不文明行為的不贊同、批判態度,反映了大多數公民素質在提高。如果把觀察中國社會風氣變遷的時間維度拉長,我們會發現,近年來公共場域裡國民素質的確有了很大改觀。在餐館吃飯,適量點餐、光盤行動已經成為不少人飲食的基本守則﹔醉駕入刑后,“開車不喝酒、酒后不開車”成為大家自覺遵守的習慣,更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人飯桌上的風氣和思維習慣﹔人們外出旅游,亂扔垃圾、亂涂亂畫的現象少了,自覺維護個人形象乃至國家形象的游客多了……這些變化都表明,如今,信奉法治者越來越多,公眾法治意識、規則意識在穩步提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南京、成都等地推出的車廂內禁止飲食、禁止吸電子煙等規定,得到了公眾點贊﹔個別不文明行為經過社交媒體傳播后更顯得刺目刺耳。

  公眾對不文明行為的態度,體現著一個社會的道德水准。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公眾的“義憤”正是形成社會向善的道德土壤,應該努力呵護。

  另一方面,公眾對不文明行為“敢怒不敢言”、不敢上前一步,反映了當前社會尚未形成以法律和公序良俗為基礎的規則文明,而這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道必答題。對於有人在地鐵上吃東西,很多人不敢主動上前制止的重要原因在於——他們無法預知由此產生的后果和效果。這與相關規則本身不完善、規則宣傳不深入、違反規則的代價不高有關。在一些地方,地鐵禁吃令雖早已實施,但仍有人我行我素,有的還以時間緊、起得晚等理由為自己開脫,這種“明知故犯”、無視規則的現象更應警示。

  除了在地鐵裡吃東西,類似“知道規則卻又破壞規則”的現象還有很多。比如同一個人,過馬路時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闖紅燈,但在車裡握著方向盤時,再急也不太敢逆行、闖紅燈﹔同一個人,在國外景區很少亂扔垃圾,回到自家街區卻敢隨手就扔。為何會這樣?違法成本不同,執法剛性不同,人們執行規則的程度也不同。

  涵養健康的社會文明,需要倡導人們養成更為鮮明的規則意識和價值導向。簡單來說,規則及其執行不應因人情而變,而應該是剛性的,這是社會文明的壓艙石。隻有形成“一時不文明,時時受約束﹔一處不文明,處處受阻礙”的導向,公眾的文明舉止才可能始於自發、成於自覺。日本公共文明背后,是1984年出台的《輕犯罪法》對公民不文明行為的詳細規定﹔“新加坡奇跡”的出現,與包括“鞭刑”在內的嚴明法治和管理緊密相關﹔很多人羨慕歐美國家公民能養各種寵物,殊不知寵物主身上背負著大量義務條款甚至可能要承擔的刑事責任。

  古語雲,“從善如登”,提升文明程度從來就不易。一個文明社會的養成,既需要個人自律、“君子慎獨”,也需要法律制度的他律、規則的剛性執行。這不只是一種社會信條,而應當是一種生活剛需。因為大家同處一趟駛向現代化的列車上,文明素質的養成,沒人能夠置身事外。即便是地鐵上吃東西這樣一件小事,也需大家彼此關切,彼此成就。

(責編:馮粒、仝宗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