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為什麼這麼多“清華”幼兒園

劉文嘉

2019年05月14日08:2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為什麼這麼多“清華”幼兒園

  【新聞隨筆】

  清華大學這兩天又上熱搜,原因“亮了”:起訴多個“清華幼兒園”商標侵權。很多人從這條新聞中,復習了剛過完108歲生日的清華校史:原告前身系1911年創建的清華學堂,1998年取得“清華”注冊商標專用權,2009年取得“清華大學”注冊商標專用權。也有很多人是看到這樁民事案件才反應過來,“清華大學”四個字有多重意涵,其中有一重,是中國“馳名商標”。

  商標侵權的判定並不復雜。為相關公眾所熟知的商標,持有人認為其權利受到侵害時,可以依照商標法請求馳名商標保護。清華大學所面臨的問題,是侵權者海量又分散,其主張權利的精力成本比較高。同樣的情況可能也“騷擾”著其他名校。比如,“北大”也是北京大學的注冊商標,但估計頭頂“北大”二字泰然站立在中國城鄉接合部街面上的小店面,同樣為數不會太少。

  此外,被網友們調侃的“老家的劍橋幼兒園”“哈佛幼兒園瑟瑟發抖”,原則上也涉嫌侵權。按照商標法,復制、摹仿或者翻譯他人未在中國注冊的馳名商標,容易導致混淆的,不予注冊並禁止使用。隻不過,權利人不會來主張罷了。

  商標法沒有什麼復雜的法理糾纏,在中國逐漸被市場化的過程中,它的規定已經成為基本常識。有意思的是,其他“傍名牌”行為往往遮遮掩掩,無論是侵權者本身還是購買到假名牌的消費者,都能意識到這是以侵權獲利。但使用名校商標的機構,往往有一種泰然感,甚至有一種自我加冕的榮耀,而每天見到大量“清華”“北大”“牛津”“劍橋”的大眾同樣也覺得見怪不驚。

  這可能因為,民間言說名校有一種傳統的語境。名校崇拜由來已久,在少年人上升路徑更為有限的地區,這種崇拜也更加泛眾化。因為離之越遠,它們就越不像一個實體和機構,而更像一種教育圖騰。那些形形色色的教育機構,一定要黏附在這個名字上,本質上是將這個圖騰外化為了文化資本,將它的文化感召力變成了市場感召力,但同時,恐怕也是習慣於將一個實體的名稱當成一個虛化的教育目標看待。而在這些機構進進出出的家長和孩子,見而不怪,相比起考慮侵權的問題,他們更看重的大概是一種接近名校的安慰感。

  清華大學的批量起訴,置換了這種語境,讓事情回到了市場契約的場景中來。從商標法的視角下再打量這種景觀——遍布城鄉角落的名校招牌如此坦然地存在著,據媒體搜索,全國范圍內帶有“清華”字樣的企業以及社會組織多達20余萬家,僅“清華幼兒園”就上百家,事情就變得刺目了。據稱,清華大學多年來一直在強調“清華”的歸屬,不過,如何影響民間對“清華”二字所附著的意義的理解,卻已經超出了它所能及的范圍。

   (作者:劉文嘉,系媒體評論員)

(責編:段星宇、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