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許多孩子為什麼不會講故事

雨茂

2019年05月09日10:3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許多孩子為什麼不會講故事

  最近,上映90天的《流浪地球》正式下映,累計票房超46億元。我也帶孩子看了影片,並且要求他給我們講講電影的情節。很遺憾!孩子給我們講的故事既不清晰流暢,還索然寡味。如果我們沒有看過電影,也許根本不知道他在講什麼。作為高中生,他講故事的能力讓我非常失望。

  我經常帶大學生到中學實習,與中學生接觸頗多。據我調查,與他大致同齡的中學生,講故事的能力大多不敢恭維。細細思量,難道僅僅中學生如此嗎?大學生不這樣嗎?許多進入社會的成年人不也一樣嗎?甚至那些本該成為講故事能手的作家、編劇,都有人質疑他們講故事的能力。有知名導演就曾抱怨中國編劇講故事的能力比較弱,好的編劇緊缺是長期存在的問題,目前還看不到解決的跡象。

  有一次看訪談二人轉表演藝術家李靜的節目,她給大家講了自己的故事:小時候,父母反對她當演員,但機緣巧合,依靠自學,她在14歲走進了專業團體,此后順風順水,一舉成名。當她春風得意時,父親病逝,丈夫突發腦溢血,她失去了依靠,獨自撐起了一個家,從一個柔弱的女子變成了堅強的頂梁柱。故事講得妙趣橫生,輔之以惟妙惟肖的肢體動作與恰到好處的表情,既讓觀眾忍俊不禁,又發人深省,給人啟迪。

  李靜故事講得好,有閱歷見識的原因,有演員職業的因素,與她童年的經歷也不無關聯。李靜與我的父親是同時代的人,在他們的童年,民間沒有多少娛樂活動,除了聽大人講故事,就是通過電台聽評書。評書往往要依靠緊張刺激的故事情節與鮮活動人的人物形象吸引觀眾,道具不過醒木、折扇而已,因此是純粹的語言藝術。在這樣的環境裡熏染久了,自然鍛煉了他們講故事的能力。父親年輕時,不僅愛聽評書,也愛讀、愛講,在集體生產的年代,他的評書連播曾讓識字不多的社員如痴如醉,欲罷不能。

  近年來,除了文化課程之外,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對孩子進行所謂的特長教育,讓孩子發展才藝。學樂器、唱歌、跳舞、下棋、繪畫……其實,還有一項技能被很多家長忽視,那就是講故事,這對孩子的發展同樣重要。

  教育心理學家研究發現,6歲前會講故事的孩子,進入學校后,學習和社交能力都比較強。孩子要把故事講得生動有趣甚至跌宕起伏,需要良好的記憶力、出色的想象力、優異的語言組織能力及充分的詞匯積累,還要有較豐富的生活經驗及敏銳的價值判斷力,這些都是認知能力的關鍵要素,會使孩子在生活、學習乃至工作中獲益終身。

(責編:段星宇、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