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不是每個人都要擠上所謂“成功”的獨木橋

羅廣彥

2019年05月09日10:3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不是每個人都要擠上所謂“成功”的獨木橋

打開微博與朋友圈,翻看眼花繚亂的各類帖文,你會發現,字裡行間滿滿都是“成功”兩個字!

這是一個渴望成功的時代,對成功的渴求像野火一般在社會中蔓延,灼燒著年輕人的心靈,鼓噪著他們尋找快速通往事業巔峰的通道。對他們而言,事業成功意味著可以心血來潮去倫敦喂鴿子,也意味著隨心所欲買車厘子,更意味著不用沉入擠地鐵、愁房貸的凡塵中,而能在鎂光燈下對著人群淡淡地說一句:“我最大的財富不是錢,而是夢想”。

去年,一篇題為《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背后,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的文章成功挑動了許多人心中的焦慮,其中最具煽動性的部分,就是將摩拜單車創始人胡瑋煒與同齡的普通青年對比,指出當胡瑋煒已經創業成功時,大部分80后“還過著平淡、卻一眼可以看到未來的日子”,暗示如果不賺到驚人的財富,那隻能在平庸無聊中窒息。許多人指責,過去幾年裡無數“爆款”文章都運用類似的手法“販賣焦慮”,導致年輕人不腳踏實地,總是期待著一步登天。但這種批評雖然有助於讓青年拋棄短時間內成功的幻想,卻並未脫離“成功學”的窠臼。當前社會對成功的追逐,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成功的標准相對單一,剝奪了青年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即使青年內心有自己的目標,但現實還是會逼迫著他們擠上所謂“成功”的獨木橋。

許多思想家早就指出,“消極自由”對人非常重要。“消極自由”指的是個人不受別人的干涉,能夠作出自己的選擇,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有人可能會認為,當今社會並沒有對個人生涯有任何硬性的限制,並沒有剝奪青年選擇生活的自由。但在心理層面,卻有很多因素制約著年輕人的選擇。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就指出,由於個人總是希望滿足他人的期待,即使擺脫了實在的枷鎖,社會還是會通過輿論的評價,從精神層面干涉個人的自由。

當社會過度地頌揚企業家與明星時,當人們普遍以賺錢多少衡量個人價值時,不服膺於這種“成功觀”的人,就會陷入某種道德劣勢。無論是同儕的竊竊私語,還是父母期待的眼光,都會讓年輕人將本來的夢想吞回肚子裡,將社會的期待化為自己的願望,即使他們希望照顧家庭,而不是夙興夜寐地在辦公室加班﹔即使他們想要的是在三四線城市享受慢節奏的的人生,而不是在人群面前光鮮亮麗地做商業展示﹔即使他們想在遠方為貧困的人們散播希望,而不是在高樓大廈捧著紅酒杯,面對璀璨輝煌的萬家燈火低吟“C'est la vie”(這就是生活)。

隻有一種成功途徑的社會,絕不是理想的社會。逼迫年輕人做他們不想做的事情,隻會讓他們更痛苦,也無法發揮他們的潛能。隻有提供多樣的選擇,讓年輕人有更多奮斗向上的方式,他們才能有更寬廣的發展空間,這讓我想到前段時間,在訪問一個著名大學的在校學生時,他坦言,他隻希望在一個三四線的城市,安安靜靜地生活,但同儕與家庭的壓力,總是促使他追求更多。

“我不想要。”我一直記得他說這話時無奈的微笑。

(責編:段星宇、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