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人民日報治理之道:依靠創新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陳永紅
2019年04月25日04:5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習近平同志強調:“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使我們的國家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祖國大地上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不能墨守成規,必須強化創新意識。近年來,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在模式、體制、機制上不斷創新,依靠創新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

  創新模式動員公眾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公眾既是生態文明的享受主體,又是生態文明的建設主體。這就要求我們把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化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使每個人都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踐行者、推動者。在實踐中,我們堅持把公眾參與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創新的著力點,創新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工作體制和工作格局,明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從而匯聚各種力量,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堅持把引導公眾與依靠公眾有機統一起來,把政府主導的生態文明建設領域與公眾能夠廣泛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渠道相結合,形成政府大力推進、市場有效驅動、公眾自覺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我們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引導公眾珍惜生態、保護資源、愛護環境,動員公眾積極踐行低碳、環保、綠色理念,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讓公眾真正成為生態文明的建設主體和享受主體,形成全民共治的生動局面。

  創新體制增強工作合力。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涉及多個部門,如果不能有效統籌,就會出現“九龍治水”的局面,誰都管不好,誰也不能一管到底。為此,我們瞄准痛點、打通梗阻、突破藩籬,變“九龍治水”為“攥指成拳”,不斷增強工作合力,更加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積極探索推行“1+1+N”生態保護體制,第一個“1”為屬地責任主體,第二個“1”為牽頭部門責任主體,“N”為相關部門協同配合主體,根據不同的環境治理要求明確不同的責任主體。這一生態保護體制充分體現了生態系統的綜合性和監管的綜合性,從源頭上破解了多頭管理、監管執法“碎片化”的體制弊端。實踐証明,隻有解決體制上的“碎片化”,才能解決保護上的“碎片化”,真正使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創新制度實現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我們堅持以創新制度為保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常態化、制度化。優化考核辦法,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干部考評體系,不斷提高生態考核的權重﹔構建大生態環保管控格局,在全區推行環境監管網格化管理,與綜治網格無縫對接﹔進一步完善排污許可証、規劃環評、環境信息公開等制度,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強環境監管體系建設﹔建立綠色信貸、生態補償制度,完善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經濟政策﹔推進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通過創新制度,努力形成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確保生態文明建設制度能落地、不落空,讓每一項制度落細落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作者為中共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委書記)


  《 人民日報 》( 2019年04月25日 10 版)

(責編:李楓、董曉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