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買房車陪讀”帶來的思考

楊三喜

2019年04月19日08:1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買房車陪讀”帶來的思考

  日前,一間另類“學區房”成了網紅。住在浙江溫州永嘉縣的吳女士,千挑萬選為女兒找了一所在溫州市區的民辦學校上學。不過,這樣一來上學就遠了。住校還是走讀,兩種方案都試過,但都不合適。於是吳女士一家花了近50萬元買了一輛房車,停放在學校對面,如此,女兒一出校門就到“家”了。

  花50萬元買一輛房車陪讀,是否值得?這是吳女士一家理性綜合考慮之后的選擇。有了房車后,吳女士自述效果很好:“孩子現在每天晚上8點多基本已入睡,早上7點多起床,寫作業和睡眠的時間至少增加了兩個小時。”孩子睡眠比較充足,感覺學習也自律多了。

  “這些都是為了孩子的教育,並不是別人口中的‘折騰’。”別人看到的是“霸氣方案”,卻沒看到背后的辛酸與無奈。如果家門口就有心儀的學校,滿足吳女士對孩子教育的需求,也就不用這麼費勁,千挑萬選找學校、購買房車做陪讀。

  房子是用來住的,但“房子”卻不這麼簡單。在房地產市場上,它像一個金融產品﹔在教育資源分配中,它變成了一個教具。當前,許多地方公辦學校實行劃片入學政策,為的是化解“擇校熱”,但劃片入學並無法從根本上遏制家長的擇校沖動。擇校需求強烈,其競爭方式也從過去的拼成績、特長,變成了拼房子,由此導致了學區房熱。前幾年,北京還沒有出台政策明確“過道學區房”不能作為入學資格,於是,北京市西城區一條完全不具備居住功能的過道,因為可以上學,也挂出了百萬元的天價。

  一些熱門學校的學位供不應求,於是又有了多種入學排序方式,按照落戶時間、房產購買時間等條件優先滿足老居民、老業主。還有一些地方,甚至出台了按房產面積大小分配學位的方案。在一些民辦學校發達的地區,譬如吳女士所在的溫州市,有條件的家長可以掙脫劃片入學的限制,為孩子選擇自己心儀的民辦學校。可是這僅僅是個開始,選完心儀的學校,還有買房車陪讀這種擇校行為的衍生品出現。

  從一條過道到一輛車,學區房早已不是物理性的東西了,而是超脫於一個房子、一個地址。這背后,是家長們對教育的高度重視,是全社會普遍的教育焦慮,更是優質教育資源供應不足的體現。

  對家長們來說,的確需要放平心態,因為學習終究是孩子自己的事,從長遠來看,放下生活和工作,圍著孩子的學習轉,不是長久之計。如何調動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破解優質教育資源緊缺的問題。國家發改委發布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對大城市落戶限制和條件進行鬆綁。不僅如此,還要實現公辦學校普遍向隨遷子女開放,完善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高考的政策。在城市落戶,不僅是為了工作,也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享受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這些都是美好生活的題中應有之義。目前,大城市學位緊張,優質教育資源尤為緊缺,滿足新市民對教育的期待並非易事。

  這當然不僅僅是學校、教育部門的責任。很多情況下,學校和教育部門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位就這麼多,卻要面對擁擠的入學需求,背負社會的批評。破解教育資源緊缺難題,還需要久久為功,政府應從加大教育財政投入、做好城市規劃入手,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斷努力。

(責編:苗楠鈺(實習生)、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