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我們為何關注一個刊物的文學獎

蕭玥

2019年04月19日08:0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我們為何關注一個刊物的文學獎

  李庄,這個曾留下傅斯年、李濟、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等大師足跡的名鎮,又一次進入公眾視野。這一次,是因為文學。近日,“中國李庄杯”第15屆十月文學獎頒獎典禮在四川宜賓李庄古鎮舉行。肖亦農《穹廬》、徐則臣《北上》、陳繼明《七步鎮》、張翎《胭脂》、莫言《等待摩西》、蘇童《拜訪伊凡·克裡瑪先生》、毛子《從庸常中升起的》等作家作品分獲長篇小說獎、中篇小說獎、短篇小說獎、散文獎、詩歌獎等獎項。

  與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國家級文學獎把一個時段相應門類的文學創作都納入評價視野不同,十月文學獎作為一個刊物所辦的獎項,備選篇目均遴選自文學期刊《十月》雜志發表的優秀作品。那麼,這個刊物的氣質、品格、作品質量,就成為這個獎項含金量的一個關鍵指數。作為最具代表性的中國當代文學期刊之一,觀察十月文學獎,不僅僅可以窺到時代寫作從“文學現場”走向“經典化”、從個體文本走向“史上留名”的努力,也可以獲取一份文學期刊與時代、社會、讀者關系觀察的樣本。

  在當代中國,但凡稍微有點文學情懷的人,都不可能繞過《十月》這個名字。1978年,極具歷史意味的時間節點,以“十月”這個極具象征意味、庄嚴又浪漫的詞語命名的雜志誕生了。《十月》創刊成為新時期文學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將一本本《十月》雜志的目錄累積起來,幾乎可以看到新時期文學的一部簡史。《黑駿馬》《北方的河》《綠化樹》《沉重的翅膀》《高山下的花環》《沒有鈕扣的紅襯衫》《北京人在紐約》……直到近年來的《生死疲勞》《豆汁記》《中關村筆記》等讀者耳熟能詳的作品,都是在《十月》首發。《十月》是一個時代文學記憶的一部分,是時代的見証者、推動者,更是參與者、建設者。值得一提的是,文學評論家孟繁華寫下《〈十月〉,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縮影》,對一個刊物和一個時代的關系進行了既富學理、又飽含感情的梳理,並獲得本次十月文學獎特別獎。這是對刊物40年的紀念,也是以文學的方式在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

  一份優秀文學期刊,構成一個時代社會變遷、精神向度的文學記錄,記載著一個時代思想所能達到的深度、藝術所能達到的高度,也豐富、鼓舞、激勵了無數讀者。而對現實和歷史的深切關注,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刻體察,無疑是達到這種深切呼應的最根本保証。觀察此次十月文學獎獲獎篇目,仍可看出其對堅持現實主義創作原則,兼顧多樣性,既保持品位,又貼近讀者的一貫辦刊風格的堅守。《穹廬》寫布裡亞特人回歸祖國的征程,《北上》為運河寫史,《七步鎮》寫當代知識分子心路歷程,《胭脂》寫大時代女性命運,獲得諾獎后沉寂5年的莫言,在新短篇中書寫命運和靈魂……

  不僅僅是文本,文學與時代、讀者,永遠是共生呼應、互為激勵的,也體現在由創作、閱讀所衍生的更廣闊的文學活動過程中。比如說,近幾年來,十月文學獎都在李庄舉行,為這個古鎮帶來了文學的氣息,成為一個文化盛事。人間四月天,正是讀書日,作家還會走近市民、學生,座談、交流,分享創作心得、閱讀感受。文學不是一個小圈子的內循環體系,必須在與廣大民眾的結合、傳播、閱讀中體現出其價值。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哀嘆文學邊緣化,但事實上,文學需要人民,人民也需要文學,文學的光芒、熱度和精彩永遠在溫暖著世界。

(責編:苗楠鈺(實習生)、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