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推進養老服務發展要“多條腿走路”

本報特約評論員

2019年04月17日08:08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推進養老服務發展要“多條腿走路”

“老有所養”是民生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確立了到2022年保障人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的目標,這是一個著眼未來、未雨綢繆的重大目標,也是一個立足當前、時不我待的社會行動。當老人們能夠得到妥善的養護,度過舒適幸福的晚年,整個社會也一定能夠更加祥和溫馨生氣勃勃。

國務院辦公廳4月16日印發《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要求按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大力推進養老服務供給結構不斷優化、社會有效投資明顯擴大、養老服務質量持續改善、養老服務消費潛力充分釋放,確保到2022年,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的基礎上,有效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老年人及其子女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高。

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速度正在加快,目前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接近3億,佔總人口比例達到20%左右。黨中央、國務院對社會老齡化問題一直十分重視,“老有所養”已成為政府履行民生保障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十多年來,以政府為主導的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一直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今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養老服務主要體現在建立三個體系,一是健全市場機制,持續完善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二是建立健全高齡、失能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體系﹔三是強化信用為核心、質量為保障、放權與監管並重的服務管理體系。昨天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意見》,從6個方面提出了28條具體的政策措施,對於推進我國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相較一些發達國家,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有更為復雜的內容。一方面,這一代老人在年富力強時大多收入不高,現在出現了“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的問題﹔另一方面,中國的人口結構最近二三十年出現了很大變化,無論城鄉大都是獨生子女家庭。政府需要為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承擔更多責任,但政府提供養老資源必須注意社會公平——政府能夠做好的主要是兜底型養老服務。社會上的養老需求是多層次多元化的,政府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全部包攬下來。這就需要引入多種社會資本進入養老市場,通過多種資本的共同參與,通過建立“多條腿走路”適應各種需求的養老服務市場。

按照《意見》的規劃,我國的養老服務體系將更注重於“多條腿走路”的模式,特別是建立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可望有效解決成建制養老院等設施不足的問題。中國社會歷來重視家庭親子之間的情感交融,老人更習慣於居家養老,我國未來的養老體系將以居家為基礎,政府要積極探索建立新的養老保障兜底模式。在這方面,少數城市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比如對居家養老的老人給予規定數額的補貼,用來“購買”經過專業培訓的家庭護工等,這一模式普遍受到老人們的歡迎。

養老服務建立“多條腿走路”的模式,一方面需要公有資本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充分體現政府應當履行的責任﹔另一方面又要求政府全面落實對民資、外資等非公資本創辦養老服務機構的公平待遇,特別是對境外資本在內地通過公建民營、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參與發展養老服務的,一定要讓他們同等享受到境內資本的待遇。通過建立公平的制度,使民資、外資等非公資本能夠安下心來,沉下身來,成為我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力量。政府還有必要對養老服務機構在資金融通、稅費收取等方面採取更優惠的措施,以吸引更多資本投入到這個市場。

老齡化問題是很多國家面臨的社會問題,對中國來說也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我國已經確立到2022年保障人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的目標,這是一個著眼未來、未雨綢繆的重大目標,也是一個立足當前、時不我待的社會行動。當老人們能夠得到妥善的養護,度過舒適幸福的晚年,整個社會也一定能夠更加祥和溫馨生氣勃勃。

(責編:苗楠鈺(實習生)、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