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巴黎聖母院大火的警鐘為誰而鳴

卜永光

2019年04月17日08:07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巴黎聖母院大火的警鐘為誰而鳴

當地時間4月15日下午6時30分,世界名勝巴黎聖母院突發火災。延續了14個小時的大火讓這座有著近800年歷史的古老建筑損壞嚴重,造成教堂極具標志性的箭形塔尖倒塌,長逾百米的木質屋架被大火吞噬,玫瑰窗和部分文物遭到損毀,滾滾濃煙遮蔽了塞納河畔的天空。

法國文豪雨果在名著《巴黎聖母院》中,塑造了卡西莫多這個外表丑陋、內心善良的敲鐘人形象,成為近代世界文學史上的經典角色。在180多年后的這場大火中,卡西莫多至少部分地失去了他棲身的鐘樓。倘若文豪復生,他筆下的卡西莫多一定在哭泣,面對熊熊大火,善良而勇敢的敲鐘人或許會奮不顧身地沖進濃煙,在火光中撞響具有特殊意義的警鐘。不過,警鐘為誰而鳴?這或許是在鐘聲響起后會讓卡西莫多感到困惑的問題。

法國官方尚未對火災起因給出詳細解釋,但檢察部門已經初步排除了人為縱火的可能,而將其歸結為偶然和意外因素所致。巴黎警方認為,火災可能與巴黎聖母院正在實施的翻新工程有關。大火發生前,這座古老的建筑正在進行房頂修繕工作。法國國內有媒體猜測,大火疑似從屋頂上的腳手架開始燃燒,聖母院頂樓的電線短路則可能直接引發了火災。

此次突如其來的火災正值法國的多事之秋。法國剛剛經歷了曠日持久、延續22輪仍未平息的“黃馬甲運動”,國內陷入了嚴重的分裂和動蕩之中。近幾個月中,巴黎聖母院也曾作為“黃馬甲運動”的聚集地之一反復出現在媒體和網絡圖片中。這種背景下的火災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法國的國內局勢。古人常把火災等異象視作上天對國家治理失策的一種警示,這當然毫無科學依據。但某些災禍往往發生於國家混亂之際,或許也並非完全因為巧合。近年來,巴黎聖母院因為空氣污染和酸雨受到了嚴重侵蝕和損害,需要至少1億歐元的修繕費用。由於各種危機纏身、財政上捉襟見肘,法國政府直到去年才撥出4000萬歐元進行修繕。政府在各種危機面前無暇顧及文物保護問題——畢竟這個議題在國家議事日程中看上去不是那麼緊迫,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隱患。

作為建筑史上的經典、法國首都的地標、雨果名著中的重要文化符號和最知名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巴黎聖母院的大火堪稱人類文明的一次災難。150多年前,了解到圓明園慘遭焚毀之后,雨果曾超越狹隘的民族主義立場,充滿悲憤地對殖民者的強盜行徑進行了控訴。那場大火是人類文明史上更大的一場災難,也是特定年代殖民者制造的“人禍”。所幸一個多世紀過去后,世界在向前演化中不少領域還是出現了明顯進步,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已經成為文明世界的重要共識和自覺行動。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了文明世界的共同圖騰,而諸如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破壞文明遺跡的罪行,則會受到全世界的共同聲討。

就在八個月前,巴西國家博物館在火災中毀於一旦,除了少數隕石類藏品幸存,92.5%文物被焚毀,大量世界級的珍貴文物永遠消失了。造成巴西國家博物館慘遭滅館之災的直接原因,是建筑內禮堂的空調在安裝過程中沒有遵守廠商要求,深層根源則可以追溯到長期的資金短缺、基礎設施老化、管理鬆懈等世界文物保護中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事實上,在文化遺產遭遇的災禍中,很少有絕對的“意外事故”和“天災”,即便是有,國家的文物保護力度、管理者的危機應對能力也都需要在其中接受檢驗。此次巴黎聖母院大火及其付出的慘痛代價,無疑為世界文物保護工作再次敲響了警鐘。

經過持續不懈的扑救,巴黎聖母院的主體建筑框架得以保存,多數文物得以免遭焚毀。最終的損失清單看起來比大火肆虐時人們根據火勢預估的情況要稍好。但與人們可以慶祝自身的劫后余生不同,面對文化遺產經歷的劫難,世人隻能在警鐘中警醒,在驚醒后反思。因為這種損失往往是永久性的、不可挽回的。

就像雨果《巴黎聖母院》中的句子:“熄滅了火之后,灰也是冷的。”

(責編:苗楠鈺(實習生)、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