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為教師減負,別讓非教學任務耗時耗力

朱昌俊

2019年04月16日08:0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為教師減負 別讓非教學任務耗時耗力

  填不完的表格、寫不完的心得體會、五花八門的比賽或活動、各式各樣的評比或檢查……眼下,在一些地方一撥撥襲來的非教學任務讓不少教師身累,心更累,以至於有教師感慨,“都快沒時間教書了。”(《中國青年報》4月15日)

  基層教師負擔重,不必要的非教學任務多,這一現象已存在多年。也早有聲音呼吁,給學生減負的同時,也不要忘了給教師減負。但就實際效果而言,當前不少教師的負擔,似乎不減反增。也正因為此,在今年年初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相關負責人明確表示,今年要下大力氣為教師減負。

  為教師減負的社會共識明確了,關鍵是得如何減?其實,為教師減負,首先需要給學校減負。此前一些媒體報道引述來自基層的教師聲音稱,在現實中,學校往往成了“軟柿子”。比如,在一些地方,但凡迎接上級檢查,往往會將學校作為“重點單位”﹔而一要落實相關政策和工作落實,也首先會想到學校,而不管工作是否與學校、教育相關。這一現象,其實反映了在當前的行政管理序列中,學校及教育系統未能實現應有的精准管理。

  按理說,教育系統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特別是學校,其管理和運轉,應該充分尊重教育教學的內在規律,而不應該承擔過多的非必要行政工作,更不能動輒被與教育不相關的工作和任務所打擾。像一些地方將扶貧任務也向學校攤派,甚至幼兒園都要承擔“掃黑除惡”的宣傳工作,這顯然沒有必要,也加重了教師負擔,更可能影響相關工作的開展,而淪為一種形式主義。所以,要為教師減負,首先不妨讓基層學校及教育系統在外部管理上與一般的行政、事業單位有所區分,不宜按無差別的標准去管理學校和教育。隻有遵循分類管理的原則,明確學校承擔的“任務”,才能真正規避那些可有可無乃至與教育教學無關的工作“擴大”到學校。

  在對學校及教育系統實施分類管理之外,學校內部,也可以參照公務員的分類改革,對教師進行分類管理。相關調查顯示,有些教師“真正用於教學及相關准備的時間在整個工作時間中佔比不足1/4,剩下的3/4是更為耗時耗力的非教學任務”。當非教學任務壓倒教學任務,這不僅徒增了教師負擔,也偏離了教師“教書育人”的職業要求。必須承認,一所學校總有一些必要的非教學工作和行政工作需要完成,那麼,在這方面,是否可以將一些非教學工作專門化,以確保絕大多數教師都能夠把工作重心和精力放在教學上?當然,這牽涉到具體的人員安排調整和考核標准的改革。

  另外,當前一些學校和教師,有“填不完的表格、應付不完的檢查”,說到底還是“文山會海”的現象未得到根本遏制。教師所面臨的這種負擔,只是基層工作人員負擔重的一個縮影。從這個角度看,為教師減負,還是要回到大的社會環境中看待。隻有從源頭上減少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之風,杜絕檢查、考核、評比的過濫,包括教師群體在內的基層減負,才能真正有持續的效果。

  上個月,中央辦公廳發布《關於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明確提出將2019年作為“基層減負年”。為教師減負,也不妨利用這個機會,探索出對學校和教師的分類管理辦法,讓更多的教師能夠心無旁騖地專注於“三尺講台”,這不該是難事。

(責編:苗楠鈺(實習生)、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