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與校長共餐”重在內容而非形式

畢舸

2019年04月11日08:34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與校長共餐”重在內容而非形式

  據澎湃新聞報道,近日,浙江麗水市縉雲縣新建小學推出了一項舉措,獎勵表現好的學生與校長一起吃飯。校方稱,“表現好”不單指成績,還包括服務同學等。而校長回應這一舉動有“權力崇拜”之嫌的質疑時稱:不管別人怎麼說,自己會堅持下去。

  我相信這所學校推出“表現好的同學與校長共餐”舉措,出發點是好的,就是希望在傳統的激勵模式之外,探索全新的、多元化的路徑,從而激發學生在學習成績、幫助同學及他人等方面的積極性。校長作為一所學校的最高管理者,通過與學生共同進餐,也可以當面對學生提出嘉獎,增強學生的現場儀式感。

  這種做法並不鮮見。在成人社會中,受邀與某位社會名人、企業家及政治家共同進餐,作為對其社會貢獻的嘉獎,是不少國家的常態化做法。國人比較熟悉的就是“與巴菲特共進午餐”,世界各國的企業家通過類似於投標的方式,高價購買與巴菲特的“共進午餐權”,企業家可以獲得與世界頂級投資大師當面交流的機會,而巴菲特則將所有款項投入慈善事業,可謂是一舉兩得。

  在教育領域,縉雲縣新建小學的“與校長共餐”是好是壞,重在其內容而非形式。首先,如校方所解釋的,學生“表現好”的維度並非止於單一成績,也包括了學生的優秀品質。而我也希望,校方能夠進一步拓寬其維度,比如,某位學生平日裡喜歡參與各種校園公共活動,對學校各類事務發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議,是否也可以算作“表現好”的維度之一?

  如果按照以往的應試教育體系,這樣的孩子往往被認為是“愛管閑事”,甚至是給學校“添麻煩”。可是,從自然人到社會公民的漸進歷程,恰恰需要培育孩子對於包括校園在內的公共事務,有一種大膽參與的主動性。素質教育的本質就是要培養一個人與世界的互動,參與各類公共事務而獲得人格的豐滿、認知能力的增強。或許孩子的看法還比較稚嫩,但如果校長作為教育者,請這樣的孩子一起吃飯,耐心傾聽孩子的意見和建議,並給予詳細的解答,進而就其中的合理意見和建議,提供接下來的解決方案,這就是對孩子參與公共事務的最好回應,也有助於學校形成開放、寬容、對等的氛圍,讓更多的孩子身心得以成長。

  “與校長進餐”如果是一場開放的、對等的溝通,就不失為一場學生與教育者的溝通實踐,反之,要求學生把與校長吃飯當成不勝榮幸,戰戰兢兢,預設了一堆規矩和形式,那麼就會淪為一場秀。

  “與校長共餐”既然是一場實驗,我期待著該校校長的堅持,是從作為教育者的認知與行動升級而起,將學校營造為學生與教師共建相對獨立、相互激勵新型關系的平台,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因材施教的有利環境和條件,這需要校長及這所學校所有教育者的努力,其成果也最終將由學生和社會來評判。

(責編:苗楠鈺(實習生)、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