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檢監察報:奉法者強則國強

余足雲

2019年03月21日08:38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奉法者強則國強

  對廣大黨員干部來說,要努力形成、不斷強化法治思維,善於在法治軌道上處理各種問題,在每一個具體事件中堅守公平正義、樹立法治信仰。對執紀執法者來說,要帶頭做到剛正不阿、勇於擔當,堅決抵制形形色色的誘惑,堅決依規依紀依法履行職責。

  《韓非子·有度》中寫道:“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作者認為,各國皆有法度,關鍵是能否秉公執法,他把是否“奉法”提升到影響治亂興亡、國家強弱的高度。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古人早就深諳治國理政必須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的道理,流傳下來不少名言警句。唐代王勃在《上劉右相書》中寫道,“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北宋包拯在《上殿札子》中勸諫宋仁宗,“法令既行,紀律自正,則無不治之國,無不化之民”。明代張居正上疏明神宗實行“考成法”時指出,“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這些都意在說明,隻有嚴格執行法律,才能維護法律權威,保障人民權益,確保國家長治久安。否則,就會形成“破窗效應”,損害法律尊嚴,動搖執政根基。

  歷史上,很多為官者既是務實為民、勤於政務、廉潔自守的清官,又是秉公執法、打擊豪強、懲惡揚善的執法者。東漢洛陽令董宣不畏權勢,言出法隨,世稱“強項令”。面對皇親國戚、功臣顯貴的子弟和奴仆橫行街市,董宣無所畏懼,正氣凜然,依法處死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殺人的湖陽公主仆人,京師豪族貴戚莫不畏之。唐代徐有功長年在司法任上,他秉持“爾所言者私忿,我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的理念,公正執法,審理大案要案幾百件,為很多蒙冤者平反,盡管三次被罷官,卻仍然矢志不渝。包拯一生不畏權貴,剛正不阿,執法如山,無論皇親國戚、朝中大臣還是親朋故舊,一旦違法犯罪,一律繩之以法……

  “道私者亂,道法者治。”在法律面前,做到鐵面無私,嚴格公正執法,關鍵是要處理好公與私的關系——要時刻秉持公心,謹防私心私欲的作祟,擺脫人情關系的束縛,突破既得利益的羈絆,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拒絕說情風、關系網、利益鏈,維護公平正義。但在現實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法紀意識淡薄等問題在一些地區、部門依然存在。少數領導干部抱著“發展要上、法治要讓”的錯誤觀念,導致當地經濟社會畸形發展,矛盾糾紛不斷﹔有的執法者不作為、不擔當,甚至同黑惡勢力沆瀣一氣,充當“保護傘”﹔有的黨員干部認為“權比法大”,工作中任性而為、不講法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我國正處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依靠法治,更加需要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他指出,人民群眾對執法亂作為、不作為以及司法不公的意見比較集中,這要成為我們厲行法治的聚焦點和發力點。“我們必須促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對廣大黨員干部來說,要努力形成、不斷強化法治思維,善於在法治軌道上處理各種問題,在每一個具體事件中堅守公平正義、樹立法治信仰。對執紀執法者來說,要帶頭做到剛正不阿、勇於擔當,堅決抵制形形色色的誘惑,堅決依規依紀依法履行職責。

(責編:苗楠鈺(實習生)、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