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孩子睡眠不足如何解決

王石川

2019年03月20日08:1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孩子睡眠不足如何解決

“6歲至17歲的青少年兒童中,超六成睡眠時間不足8小時”,世界睡眠日前夕,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的《2019中國青少年兒童睡眠指數白皮書》顯示,13歲至17歲的青少年中,睡眠不足8小時的比例高達81.2%,而在6歲至12歲的青少年兒童中,這一比例為32.2%。

青少年兒童睡眠時間不足,並非新話題。此前,全國少工委與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聯合開展的大型調查結果顯示,46.9%的中小學生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9小時睡眠標准,其中小學生和初中生每天睡眠不足7小時的佔8.2%﹔7小時的佔12.6%﹔8小時的佔26.1%。如今看來,對於青少年兒童來說,睡到自然醒仍是奢侈夢想,缺覺仍是普遍狀態。

誰“偷”走了未成年人的睡眠時間?相關調查給出了答案,第一因素是課業壓力,其次是信息家電,再次是噪音、聲、光等睡眠環境,以及家長的睡眠習慣等。課業壓力排在首位,恐怕沒人持異議。由此又牽扯到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減負。據報道,從1955年教育部發布第一個“減負令”——《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以來,國家級機關已發布了9道“減負令”。

“減負令”一個接一個,效果究竟如何?試舉一例。猶記得多年前讀巴金先生的《隨想錄》,就知道孩子負擔重了。巴金說:“我常常同朋友們談起端端(巴金的小外孫女,時年七歲半,念小學二年級),也談起學校考試和孩子們的功課負擔……大家都替孩子們叫苦,有的說:學習上有了進步,身體卻搞壞了﹔有的說:孩子給功課壓得透不過氣來,思想上毫無生氣﹔有的說:我們不需要培養出唯唯諾諾的聽話的子弟。”巴金的這篇文章寫於1982年,這說明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中小學生的學業負擔已然較重。

減負難,難落實,該怪誰?兩年多前有媒體報道提到這樣一個細節,一名任課教師表示,學校對教師評價主要看學生成績和升學率,為了爭奪學生的學習時間,隻能給學生多留作業。“老師們管這叫‘擰’學生,仿佛每個學生的背上都有一根發條。”

學校“擰”學生,老師也“擰”學生,家長“擰”不“擰”呢?不言自明。“擰”來“擰”去,結果就是越減負學生負擔越重。如此一來,孩子睡眠時間不足,體質下降,近視眼增多。誰都知道睡眠質量差會直接影響青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但沒有家長願意“冒險”讓孩子多睡覺,可憐天下父母心,社會競爭白熱化,誰敢放鬆孩子?

解決孩子睡眠不足問題,不能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以口號落實口號。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和減負話題,比如有政協委員認為,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均衡化發展,讓孩子不用從幼兒園開始就陷入高強度的學業競爭,才能從根本上實現減負。還有政協委員表示,歸根到底是“指揮棒”的導向出現了偏差,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進一步完善學科評價機制。或可認為,誰都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也不難開出藥方。除了期待真正落實之外,我們需要思考的是,解決之道應該是一抓到“頂”——“指揮棒”在上頭,而不只是一抓到“底”。

(責編:苗楠鈺(實習生)、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