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兩會好故事,滿載履職責任及家國情懷

韓韞超

2019年03月19日08:22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兩會好故事,滿載履職責任及家國情懷

  昨日的鮮活故事,或許就是今天的兩會頭條、未來的政策熱點——推進這一進程的,是求真、務實、接地氣的態度和作風。這種風氣和導向,不僅在全國兩會上應該有,而且應當傳遞到更多領域——不空洞、不浮夸,有調研、有干貨,這樣,我們對社會問題的認識才能更加全面透徹,決策才會更加科學精准。

  “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我在調研當中注意到”“這裡跟各位記者朋友分享一個數據”……在今年全國兩會的三大通道上,在團組討論、記者會上,不少代表委員講的故事生動鮮活,讓人印象深刻。

  媒體界海霞委員講述自己到偏遠鄉村推廣普通話助力脫貧路上的點點滴滴﹔文藝界馮鞏委員提到自己去科爾沁草原調研時,發現當地百姓在物質脫貧的同時也渴望文化脫貧﹔湖北咸寧崇陽縣大市村黨支部書記程桔代表講述了“扶貧車間”帶動村民就近就地就業的故事﹔醫療衛生界趙家軍委員講述自己在走訪中,發現不少鄉村衛生室依然存在“前面拿藥,后面吃飯睡覺”的簡陋現象﹔在被問及為何呼吁高等藝術院校學生走向農村時,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委員回憶上世紀80年代,他到當時正在修建的烏溪江水電站進行繪畫創作的故事……

  代表委員這些沾著新鮮露水的故事,有著滿滿的履職責任及深厚的家國情懷。

  其中,有代表委員履職道路上的實踐和作為,有下基層調研的所見所聞,還有對履職體驗的總結與思考。正是由於深入基層,用腳步去丈量,用眼睛去發現,才有好故事可講﹔正是由於真正沉下身去悉心觀察、主動溝通、耐心傾聽,才能發現真問題。有的故事令人心酸,卻是真實的圖景。

  有了具象、生動的故事做支撐,建言獻策的觀點和理念更容易被理解和認同。對會場外的百姓來說,聆聽故事、感受經歷的方式也更有感染力、更有代入感。小小故事讓兩會受到了更廣泛關注,拉近了會場與基層百姓的距離。

  每年的兩會上,都會出現不少好故事。來自上海的朱國萍已經當過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她的兩會發言多是通過講述身邊的小故事,反映社會生活中一些較普遍的問題,還曾在團組審議時被習近平總書記稱贊故事講得好。通過講故事來講道理,已成為朱國萍代表的履職哲學,在她看來,“把小故事講好就是大事情”。

  越來越多的履職故事被帶到兩會會場上來,說明對代表委員來說,日常工作和履職調研是分不開的。正如重慶江北區觀音橋街道人民調解員馬善祥代表所言,“本職工作做到哪裡,代表履職就到哪裡”。

  更接地氣,更聚人氣,更有煙火氣——兩會故事,那些普通的人和事帶來的觸動,那些履職路上偶遇的沮喪和欣喜,往往連著國家社會的發展大計。

  在今年兩會召開前,多家媒體在重要版面、重要位置、重要時段開設了代表委員履職故事專欄,跟隨代表委員的履職腳步,點對點聚焦他們的履職日常路徑。這傳遞出一個信號:公眾有了解代表委員履職過程的需求,代表委員也需要多種途徑的亮相和互動。代表委員履職故事更頻繁地被講述的背后,是整體議政生態的改進,是公眾對代表委員履職要求的提高。

  昨日的鮮活故事,或許就是今天的兩會頭條、未來的政策熱點——推進這一進程的,是求真、務實、接地氣的態度和作風。這種風氣和導向,不僅在全國兩會上應該有,而且應當傳遞到更多領域——不空洞、不浮夸,有調研、有干貨,這樣,我們對社會問題的認識才能更加全面透徹,決策才會更加科學精准。

(責編:苗楠鈺(實習生)、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