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兩會天天評”:“通道”好聲音彰顯“中國式民主”生機與活力

濂溪

2019年03月03日00:00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一年一度,隨著兩會這場“春天的約會”越來越近,不少人早已把目光投向了人民大會堂的中央大廳和北大廳。備受人們關注的“代表通道”“委員通道”“部長通道”將會在這裡再次開啟。

如果說,兩會是觀察中國的一扇窗戶,“三個通道”則是讀懂兩會的一把鑰匙。有多次參加過兩會報道的“老記者”直言,在“通道”採訪,體驗越來越好。從最初的採訪全靠“堵”、拍照全靠“拉”,到越來越多的部長主動走向媒體、回應民眾關切﹔從專門設置媒體採訪區、部長發言台,讓“部長通道”成為小型新聞發布會,到去年首次開設“委員通道”和“代表通道”,為大家呈現一幅“國情地圖”,細微的變化、點滴的改變,不僅傳遞著兩會開放民主的良好會風,也展示出一個更加自信從容的行進中的中國。

“用開放回應期待,以民主凝聚共識”,這不僅體現在“通道”形式的創新上,更體現在內容的“實打實”裡。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回應如何解決困擾大中城市父母的“三點半難題”,海南省三亞市市長阿東回應社會關注時直言三亞決不當房地產的“加工廠”,京滬高鐵建設總指揮盧春房深入回答如何“讓更多人坐上更舒適的高鐵”……聚光燈下、麥克風前,代表委員、部長主任們,非但不回避敏感話題、熱點議題,甚至主動出擊、犀利敢言。既有銳度,也有溫度,既有金句,也有干貨,分量十足的回答,讓“通道”不斷傳來“好聲音”,贏得媒體、網民的點贊。

有人說,離麥克風越近,也就離民心越近。用這話來解讀“三個通道”,可謂名副其實。既有溝通的意義,也有發布的作用,借助這些平台,不僅能拉近代表委員、部長主任與普通老百姓的距離,還能讓人們第一時間、直觀有效地了解他們所思所想。這在提升公信力、增加透明度的同時,也能加深人們對熱點問題的理解,進而更好凝聚社會共識,構筑網上網下“同心圓”。正如網友所評價的,透明與監督同行,開放與參與並肩,凸顯了“中國式民主”的生機和活力,更是中國式民主政治的又一次生動實踐。

以更大的視野來看,越來越開放、透明、有序的“代表通道”“委員通道”“部長通道”,背后是兩會新聞發布制度的日益進步。放在以往,如何採訪到代表委員、部長主任,對於很多媒體而言,著實需要“花一番力氣”﹔但如今,與他們近距離交流,早已不是什麼稀奇事。僅去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就舉行了十四場記者會,全國政協也安排了三場記者會。在代表團開放日、政協小組討論上,不少代表委員爭相發言,更是為媒體提供了豐盛的兩會“新聞大餐”。這些,無不得益於新聞發布制度的創新和完善。而這,也恰恰是開放自信、務實民主的應有之義。

越開放,越自信﹔越自信,越從容。兩會大幕,即將開啟。期待盡職履責的代表委員發出更多“好聲音”,期待身處治理一線的部長主任回應更多關切,以更開誠布公、更務實從容、更“接地氣”的姿態,向大眾、向世界展現一個更加開放民主的兩會,更加自信篤定的中國。

(責編:白宇、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