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數學競賽中國丟金,輿論不要“帶節奏”

2019年03月01日08:04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數學競賽中國丟金 輿論不要“帶節奏”

  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當地時間2月25日,第十一屆羅馬尼亞大師杯數學競賽閉幕,中國隊獲團體總分第六名,6名參賽者有4人獲得銀牌,1人獲得銅牌,1人獲得鼓勵獎。美國、韓國、塞爾維亞、以色列和俄羅斯隊分獲團隊總分前五名。在2017年的本賽事中,中國選手曾獲得個人第一名,團隊第三名。

  中國隊6名參賽者獲得4銀1銅,有媒體報道稱之為“數學大賽中國隊全軍覆沒”,顯然有些夸張。但在早已經習慣了中國學生國際奧數大賽斬金奪銀的氛圍中,中國隊獲團體第六、參賽者獲4銀1銅的成績確實不算突出,國人由此頗感失落,也在情理之中。如果簡單地說這次“不代表國家數學水平”,一次數學競賽丟金不算什麼,顯然難以撫慰人心。

  正確對待失利與正確對待勝利同樣重要,輸了就是輸了,沒有拿到金牌就是沒有金牌,我們應該有足夠的自信和底氣正視這次比賽。還有一種聲音認為,在數學競賽中成績下滑和取消部分競賽類升學加分項有關,從而有意無意地往奧賽上引,有了如此一問:“不學奧數我們的數學教育效果是不是不好了?不能出頂尖人才了?”

  很多孩子成長記憶中都有奧數。不必諱言,在奧數競賽中,確實發現了一些好苗子,有一些孩子也因此進入了心儀學校,但放眼大多數,奧數卻在相當程度上加劇了教育負擔,與教育減負的時代潮流格格不入。那個年代,不僅僅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信息學等學科培訓全面飄紅,當時規范校外培訓還沒有形成今天的共識,即便想要全力整治估計也會很難。

  還要看到,奧數教育的成果也存在著一定的拔高。羅馬尼亞大師杯也好,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也罷,都只是對中學生中數學競賽普及程度和訓練水平的一次檢驗,並不能簡單將其等同於一個國家的數學科技水平和頂尖數學人才情況。比如,法國是數學強國,有很多獲得菲爾茲獎的數學家,但是數學競賽並不是很普及。再看看我們,獲得了那麼多的奧賽金牌,真正的數學實力與競賽成績成正比嗎?

  當年的奧數熱,有著濃濃的功利動機,多數學生也不是因為興趣,而是為了分數去參加培訓。家長花了大把的金錢,學生花了大量的時間,想要尋找“換道超車”。可以說,中國的“奧數熱”是一種虛熱,也正因為如此,2014年相關文件明確,取消中學生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信息學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加分項目,取消科技類競賽加分項目。自此,“競賽熱”有所退燒,也為現在的整治校外培訓機構打下了基礎。

  僅僅因為一次數學競賽丟金,就要重新回到“競賽熱”,這是十分簡單的思維,真要回到過去,也是十分可怕的事。誠然,丟金需要引起重視,但不是來個180度轉彎,不是要回到過去的河流。對於當初的“競賽熱”,我們已經深受其痛,好不容易出來了,再回到過去,這不是兒戲嗎?當然,也不能說競賽一無是處,當初的“禁賽令”也不是一味否認競賽的意義和價值。現在更重要的是,在改革基礎上繼續改革,精准發現有天分和有興趣的孩子,讓適合競賽的孩子去競賽,真正讓好苗子成長為參天大樹。

  國際數學競賽中國丟金,有必要對此進行嚴肅的思考,但輿論不能借此“帶節奏”。阿Q式盲目樂觀,無視這次丟金不對,試圖回到過去,再來一次全民競賽也不對。正如此次競賽的參賽領隊瞿振華所說,應該淡化對國際奧數競賽成績的過分看重,讓其回歸本質,也需要給數學有特長的學生一個平台,讓數學競賽發揮本來的作用,這更值得我們思考。

(責編:苗楠鈺(實習生)、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