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新語:“青椒”成才,多送“雪中炭”

喻思南
2019年02月27日05: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優秀“青椒”想要脫穎而出,關鍵的資源平台“扶一把”很重要,但歸結到底還是要在科研資源分配體系上做好頂層設計

  

  不久前,聽清華大學一位青年教師感慨:“多虧了‘青年人才托舉工程’,我才得以啟動想做的項目,科研生涯走好了關鍵的第一步!”

  “青年人才托舉工程”資助經費並不多,何以如此重要?細問才了解原委:數年前她剛剛回國,沒“帽子”、職稱低、論文也不多,單槍匹馬不容易申請到研究資助。同時,清華大學人事制度改革后,“非升即走”的考核之下,她面臨盡快出成果的壓力。這份不大的資助,猶如雪中送炭,讓她喘了口氣,更放心地去做科研。

  跨過了最初的坎,這位青年教師已成長為所在領域的學術新星。然而,並不是所有青年教師都有這般幸運。初入教學科研工作積累尚淺,青年教師也被稱為“青椒”。申請科研項目時缺少競爭力,即便有好的想法,也難以施展拳腳。缺乏資助,往往又難以產出高質量成果,沒有拿得出手的“硬貨”,學術界不認可,轉而又影響項目申報。可見,成長初期缺乏資源和平台是“青椒”成才的痛點。

  優秀“青椒”想要脫穎而出,固然要依靠自身努力,可關鍵的資源平台“扶一把”也同樣重要。通常,“青椒”正處於科研的起步期,條條框框少、創新活力強,如果在迫切需要資源的時候得不到支持,能量釋放不出來,甚至任由歲月蹉跎,不僅是他們人生的遺憾,也是創新人才資源的損失。

  應該看到,我們在助力青年科研人才成長上還有值得完善的空間。比如,評定標准過於看重職稱、學歷,論文數量和人才“帽子”等指標﹔在實際工作中,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對那些有才華、有潛力、尚未成名的“小人物”關注不夠。以至於有科學家戲言:年輕時最需要的時候,得不到承認﹔創造高峰期過去后,各種榮譽和支持又紛至沓來。

  給“青椒”在成才的關口幫上一把,投入可能並不多,卻會收獲驚喜。“青年人才托舉工程”累計資助的1000多名年輕人,不少走出摸索期,成為各個領域的骨干,一些人年紀輕輕就帶領團隊開創了新的研究方向。

  當然,“青年人才托舉工程”也好,其他人才計劃也罷,由管理部門來制定專門政策來扶持,一來惠及的人群畢竟有限,二來也可能干預科研生態,造成新的不公平。因而,要讓有潛力、熱心科研的“青椒”破土而成,歸結到底要在科研資源分配體系上做好頂層設計。隻要環境土壤符合科研發展規律,何愁“青椒”不自然生長。


  《 人民日報 》( 2019年02月27日 12 版)

(責編:馬昌、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