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1

教齡津貼“太寒酸”,該與時俱進了

蔣萌

2019年02月22日16:31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教齡津貼“太寒酸”該與時俱進了

背景:針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1235號“關於進一步提升教師獲得感、幸福感、尊嚴感的建議”,教育部近日在其官網公開了相關答復。其中,對於“提高教師教齡津貼標准”的建議,教育部稱這有利於提高教師工作積極性,接下來“將繼續努力爭取”,積極配合做好相關工作。據了解,1985年,國務院工資制度改革小組和原勞動人事部聯合頒布了《關於教師教齡津貼的若干規定》,教齡滿5年不滿10年的,每月3元﹔滿10年不滿15年的,每月5元﹔滿15年不滿20年的,每月7元﹔滿20年以上的,每月10元。

新京報發表觀點:國家設立教齡津貼的初衷是為了體現對教師職業的特殊尊重,當時教師工資普遍隻有每月幾十元,每月3-10元的教齡津貼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激勵作用。時過境遷,這樣的標准竟然“堅守”了30多年,不時引發網友尤其是教師議論。如今,教師工資早已今非昔比,但教齡津貼依舊可以發揮彌補職稱工資弊病的積極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設立教齡津貼依然是社會對教師重視的體現,也符合教育發展的規律。眾所周知,職稱級別不同的教師,工資差距很大。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職稱評聘除了教師的資歷之外,更有賴於教科研成果。基於基礎教育的特點,很多一心搞教學的老師,因為對教科研的投入不足,常常會在職稱評聘時吃虧。有識之士提出可以借鑒某些不評職稱的國家和地區,適當考慮依據從業年限和工作量來核定教師的工資。如果教齡津貼能水漲船高,與教師工資同比例增長,教師也不至於為了漲工資而拴在評職稱一條繩上,而長期在一線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在待遇上也能有所體現。目前比較受認可的建議是不採取固定數額的方式,而是依據社會整體物價水平或教師基本工資的數額,建立一個按比例協調聯動的辦法,規定一個合適的百分比,隨著其他津貼、補貼的增長而增長,按當地教師隊伍平均工資增長幅度提高。即便不考慮這些,3-10元的教齡津貼的確也該漲漲了。

小蔣隨想:在全面二孩實施前,社會上也曾質疑“獨生子女費”多年不漲,補貼作用微乎其微。即便當下計生政策已發生變化,但對那些曾經響應“隻生一個好”號召、已步入中老年、面臨養老乃至“失獨”壓力的夫婦,在政策層面是否也該有相應的“表示”?客觀地說,過去許多夫妻隻生一個與當下一些夫妻積極生倆,區別只是時代不同,共同點是,都是在為人口調控做貢獻。因而,政策上不該顧此失彼。說“獨苗補助”與“教齡津貼”有什麼關系?它們的共同啟示是,具有廣泛影響的公共政策的制定應有與時俱進性。管理者應持續關注政策實施效果與政策制定初衷有無脫節,及時做出科學、妥善的調整。必須指出,一些應該適時調整的政策卻表現出“幾十年一貫制”,既不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又暴露出相關的管理方式乃至責任意識有待提高。管理者應當意識到,實施不合時宜的政策,不僅會受到質疑,而且會影響有關領域和人群的權益。當然,還有一個問題不容回避,調整經濟補貼往往需要投入真金白銀。“再窮不能窮教育”,保障教育經費投入,確保教師獲得有尊嚴的收入,是各級管理者必須優先考慮的大事。辦法總比困難多,關鍵是有沒有重視和致力解決的真心和行動。包括人民教師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是勤勞、質朴、善良的,他們理解發展中國情的現實,但也希望感受到政策的善意。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 。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 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段星宇、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