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涵養人生的詩意

周珊珊
2019年02月20日05: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近日,《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落幕,陳更戰勝了孫曉婧,奪得冠軍。在節目中,兩位選手令人關注,她們都是工科生,一位在北京大學攻讀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專業,一位在中科院研修空間環境及其效應。一時間,古典詩詞之美與讀詩之人,引發網友的廣泛討論。

  其實,詩歌是超越學科界限的,隻要熱愛就能領略詩詞之韻。縱觀這幾季的詩詞大會,文科生很多,理工科專業背景的選手也亮眼。他們之中就有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師、航天工程師、核電站高級操作員、電氣工程專業研究生、導彈工藝員、海洋採油工程師……可以說,理解詩句的精妙、闡釋詩歌的內涵,不專屬於某一專業,而是基於文化發展與文明演進的一種“基礎性知識”。真正熱愛詩歌的人,就能在舞台上綻放光彩。

  對詩歌的感受,會因理解能力、學識水平而有差異,但作為一種審美、意境與趣味,卻是共通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思鄉、“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的思念,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蘇軾的豁達、柳永的纏綿,既是表達風格,更是閱讀感受。詩歌啟發人的情感、心智,豐富了人們對世界的感受,又豈因文理有別?換個角度看,詩歌展現的永恆魅力,本身即是文學的一種勝利。

  人們從詩詞中感悟美,詩歌更能滋養人。數學家蘇步青從事詩歌創作幾十年,曾表示“深厚的文學、歷史基礎是輔助我登上數學殿堂的翅膀,文學、歷史知識助我開拓思路,加深對數學的理解”。孫曉婧在節目中說,她當初選擇空間環境專業,是因為小時候爸爸帶她看星星看月亮,“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激發了她對世界的好奇心。詩歌絕不僅是一種可以量化的、可以考核的知識,而是一種理解世界、感受世界的方式,讓生命為之更寬廣厚重。

  這也啟示我們,專業的精深非常重要,但通識教育、人文素養,也不可或缺。以前常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看重的是數理化學科實用性強、能培養理性思維﹔后來也講“隻會數理化,想想都后怕”,就是在說僅有理性思維還不夠,從人文社會學科中提升自己更重要。文科生不妨有點理工思維,理科生可以涵養人文素養,文理兼修者也可以多些藝術品位。多一些“詩和遠方”的融通,提升的不只是全方位素養,更能打開一個開闊的、有厚度的豐富人生。

  詩心不分文理,詩意自在人心。陳更在奪冠后說:“如果我能在傳統文化的路上多做了那麼一點點事,讓更多的人看到中國古典詩詞的美好,我覺得都是值得的。”但願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都能多一點點詩意。


  《 人民日報 》( 2019年02月20日 05 版)

(責編:馮粒、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