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AI醫生”離我們有多遠

吳江

2019年02月15日08:13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AI醫生”離我們有多遠

  2016年開始的醫療人工智能,至今方興未艾。但國際、國內研發團隊開發出來的AI(人工智能),要麼是通過已有的醫學影像結果來學醫學知識,要麼是通過醫學生化指標來學習、充實自己。而在廣州,一個中外專家合作的團隊通過摸索,讓醫學人工智能既能讀懂中文病歷,還能較高精度地為兒童常見的55種疾病進行診斷。(見2月13日《南方都市報》)

  盡管近年來AI已成風口,但有關“AI醫療”的各方信息往往各執一詞。例如,這邊廂報道稱AI在診療大賽上完勝醫生團隊,前景樂觀,那邊廂卻有專家認為這完全是虛火上身,離真正意義上的診療相距甚遠。

  那麼,有了懂病歷、能診斷的醫療AI,是否意味著“AI醫療”不再是夢,“AI醫生”將飛入尋常百姓家呢?

  平心而論,“AI醫療”所描繪的無疑是一幅美妙的圖景。即便是對於醫療專業人士而言,與其說擔心被AI搶了飯碗,毋寧說巴不得AI趕快把自己從紛繁復雜艱辛耗時的診療工作中解放出來。

  比如,醫療中有很多圖像處理工作,完全由醫生人工識圖,顯然會耗費大量精力,假如AI能替代這部分工作,無疑會減輕醫生的工作負荷﹔再如,手術這類耗時費力而又高風險的工作,如果未來AI手術機器人能夠干得更加精細完美,也是好事一樁。

  AI的確在顛覆一些行業,甚至正在改變職業的版圖,但AI的發展也將遵循其規律,有其邊界和止境。就醫療而言,AI毫無疑問會有其用武之地,對其善用,也必將改善整個醫療生態,優化患者體驗,增進醫療效率。但如此復雜的醫療系統,AI的確也很難普遍適用。相比認為AI神通廣大、無所不能,“賦能”這個詞恐怕更貼切。對於包括醫療在內的各個行業,在AI最具優勢的環節引入AI,自然是一種賦能與提效。而這一過程,無論是限於AI的技術發展階段,還是限於行業或專業流程優化本身,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然是一個不斷探索試錯並逐漸改善的過程。

  以目前的AI能力,AI醫療更多隻能定位為輔助醫療。尤其在文字處理、圖像處理方面,機器學習已然展現了其特有的優勢,相比人類學習醫療影像所需要的時間,機器算力自然不是人類大腦所能匹敵的。在這些特定方向的AI輔助,自然有望解放醫療負荷,提升醫療效率。但真正意義上的AI獨立診療仍遙不可及。

  這一點,其實不妨參照自動駕駛。相比駕駛,醫療活動的復雜度顯然要高得多,當AI在自動駕駛方面還很難做到真正的突破,真正意義上的“AI醫療”無疑更加遙遠。即便在一些特定技能的對戰上AI勝過醫生團隊,但這是否具備長期的穩定性,尚有疑問。正如藥品的商用必然通過長期嚴謹的科學試驗,AI用於醫療其實也需要同樣的審慎與嚴謹。

  AI行業有句話叫做“懂醫生的AI會戰勝不懂醫生的AI”,這話改成“懂AI的醫生會比不懂AI的醫生更專業”,或許更適合當下。對“AI醫生”,我們充滿期待。

(責編:苗楠鈺(實習生)、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