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檢監察報:井以甘竭 李以苦存

桑林峰

2019年01月30日10:13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井以甘竭 李以苦存

  甜瓜生在苦蒂上,輝煌多在苦難中。熱衷於樂,樂很快就會被享盡﹔不怕吃苦,則既能體驗到苦中之樂,又能使苦轉化為盡可能多的樂。

  吃苦勵志,苦生芳華,苦盡甘來。世間事往往如此,甘苦、長短、興衰之間總是充滿辯証法。

  明代劉基《苦齋記》一文,深刻闡明了“苦之為樂”和“苦生於樂”的道理,值得一讀。“苦齋者,章溢先生隱居之室也。”苦齋地處匡山之巔,所產之物性多苦,野蜂採花作蜜“初食頗苦難,久則彌覺其甘”,而且可以“已積熱,除煩渴之疾”﹔溪流中的小魚“味苦而微辛”,但“食之可以清酒”﹔往來山路難行,但可以倚修木而嘯,臨清泠而與樵歌相和答。可見,苦中往往隱藏著樂。

  “樂與苦,相為倚伏者也,人知樂之為樂,而不知苦之為樂,人知樂其樂,而不知苦生於樂。”苦齋主人告訴我們,那些膏粱子弟,安坐於華美宅邸裡,口不嘗苦菜之味,身體不經農作之勞,睡覺蓋的是厚被褥,吃的是山珍海味,進出乘坐轎子,他們這樣的經歷,正是人們所說的“樂”吧!可一旦他們“運窮福艾”,生活陷入困頓之時,可能早已喪失了生存能力。這不正是過去縱情享樂給今天帶來的苦難嗎?

  甜瓜生在苦蒂上,輝煌多在苦難中。熱衷於樂,樂很快就會被享盡﹔不怕吃苦,則既能體驗到苦中之樂,又能使苦轉化為盡可能多的樂。《苦齋記》中很深刻地寫道:“吾聞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踐以嘗膽興,無亦猶是也夫?”一棵樹木,如果筆直挺拔,總是先被砍伐﹔一口水井,如果過於甘甜,總是先被喝光。相反,路邊的李樹,卻能枝繁葉茂,就是因為它的果實是苦的。還有一則古訓,講的也是類似道理:“苦言能益,苦味能養,苦錢能久,苦工能恆。”苦言是教誨之言,苦藥是治病之本,苦瓜是養生之菜,這正是苦的奧妙所在,悟透並勇敢嘗試這些“苦”,才能收獲恆久的“甜”。

  “草木不經霜雪,則生意不固﹔吾人不經憂患,則德慧不成。”毛澤東同志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偉人,與他青年時期樂於“自討苦吃”是分不開的。烈日炎炎的盛夏,別人待在陰涼處搖扇避暑,他卻赤背頂著驕陽暴晒﹔北風呼嘯的寒冬,別人躲在屋裡取暖,他卻穿著單衣作“冷風浴”……正如陸游《苦筍》詩中所寫:“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干霄戰風雨。”人就要在事上練,刀就要在石上磨,大風大浪才能培養大智大勇。

  今天,我們黨要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迫切需要黨員干部吃大苦、耐大勞,遇到挫折撐得住,關鍵時刻頂得住,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經得住磨難。然而,也有少數黨員干部不願在吃緊要緊處接受鍛打,最缺的就是吃苦精神、實踐經驗。有的向往舒適,總想在大機關、辦公室待上一輩子﹔有的害怕出錯,抱著“佛系心態”,喜歡當“太平官”,不願承擔急難險重任務。這類思想行為,實質上是不懂得“井以甘竭、李以苦存”的道理,參不透“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辯証法。不到艱苦地區、復雜環境歷練,走不出“舒適區”,如何能夠中流擊水、浪遏飛舟?趙括紙上談兵、兩晉學士虛談廢務的歷史教訓,難道還不夠深刻?

  結得“千層繭”,練就“沖天翅”。對於生活中的強者而言,當下經歷的苦難挫折,往往會化作未來的幸福甘甜。對於黨員干部來說,隻有多在吃勁崗位、重要崗位經受磨煉,多在難事急事乃至“熱鍋上螞蟻”一樣的經歷中接受摔打,多在火熱實踐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干,才能練就一副“鐵肩膀”,做到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更好地為黨的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

(責編:苗楠鈺(實習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