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民生觀:當美德成為你我的自覺

周珊珊
2019年01月29日08:4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自覺在心中立起一面鏡子,照著照著,身子就正了

    

  近日,大連發生了這麼一件奇事兒:乘客全城找的哥追著付錢,的哥則一個勁兒地拒絕收錢。

  原來,據媒體報道,市民楊先生打車,下車后才發現,當時選的支付方式余額不足,車費沒轉過去。而的哥相信楊先生,當時也沒查。結果,這筆37.4元的車費讓楊先生一宿沒睡好。花了好多心思、通過多方渠道,楊先生終於輾轉找到司機楊師傅。楊師傅被他的這份誠信所感動,當即表示車費不要了,在楊先生的反復堅持下,才收了錢。

  這件事讓人感動之處,莫過於當事雙方的品德都很高:雖然錢不多,但乘客不想佔人便宜,錢沒給成,就睡不好覺﹔而的哥拒絕收錢,一來受感動,二來幾十塊錢的事,算了算了。換位思考,克己敬人,這兩位為人處世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不佔人便宜,在經常面對面的環境裡,在朋友、親戚之間,或是在有監督的情況下,是比較容易做到的。畢竟,抬頭不見低頭見,佔人便宜,讓人鄙視,影響自己的形象和交際,劃不來。而在這個事中,乘客下次打車還能碰到同一位司機的概率實在太低了。在這種陌生人一次性博弈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不佔人便宜,推己及人,就不容易做到了。

  如何才能具備這種品德?報道裡有一句話值得深思。乘客說了:“這錢必須得還上,不能讓司機懷疑咱的人品。”

  朴素的話裡透出這樣一種價值觀:要想做到在沒人監督的情況下進行自我監督,入暗室而不欺,就得時常自問一句,這麼干別人會咋想咱?這就是自我設置一個參照系、監督者,就像在心中立起了面鏡子一樣,時刻對照反省,以求達到修身育德的目的。這麼做的,古人就有。

  漢代時,有人送金子給太守楊震,說夜裡沒人知道這事,你就收了吧。楊震嚴詞拒絕:這件事情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麼是沒人知道呢?

  楊震的“四知”論,就像是自己給自己立起了四面鏡子,在照鏡子的過程中,不敢不“正衣冠”,不能不有所畏忌,不能不有所為有所不為,從而實現自我監督、自我修正、自我提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時,就應該像楊震這樣自覺在心中立起一面鏡子,照著照著,身子就正了,走得也穩了。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29日 14 版)

(責編:段星宇、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