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從“時間都去哪兒了”的調查所看到的

林琳

2019年01月29日08:11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從“時間都去哪兒了”的調查所看到的

時間利用調查就像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它展示出的是在社會發展的大環境背景之下,億萬百姓的百態人生。而其中每一個數字的微小變化,都對應著、體現著相關頂層設計、多種制度措施的不凡成效。

1月2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8年全國時間利用調查公報》。此次調查覆蓋11個省(市),共抽樣20226戶48580人。調查分別選定了2018年5月的一個工作日和一個休息日,調查對象按每15分鐘一個時間段,在日志表中記錄一天24小時的活動,從中看出被調查者日常時間如何分配,不同收入群體、不同性別之間有什麼區別。比如,調查顯示,居民睡覺休息的平均時間為9小時19分鐘、看病就醫的平均時間為4分鐘、家務勞動平均時間為1小時26分鐘等。

事實上,這是我國第二次開展全國性的時間利用調查,與2008年第一次調查相比,數字的變化反映出社會的變化、人們生活方式和品質的變化,從這些變化中我們也能得到一些啟示和思考。

首先,時間利用上的變化反映了科技發展、社會進步。比如,10年間有酬勞動時間減少1.5%,而同期人均GDP增長約1倍——單位時間產出明顯增加,反映出10年間我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家庭生產經營活動時間比2008年減少32分鐘,同時居民投入就業工作中的時間明顯增多,這一升一降反映出城鎮化進程的加快﹔2018年,居民一天交通活動用時38分鐘,比2008年減少近一半,其中,上班族工作交通時間比2008年減少16分鐘,學生族上下學交通時間減少27分鐘——這說明我國的交通設施、工具不斷完善、改善,便利化程度不斷提升﹔10年前,人們平均一天的上網時間僅有14分鐘,現在是2小時42分鐘——“一部手機走天下”、互聯網全面滲透社會生活有目共睹……

這些變化,不管是隻有幾分鐘,還是大幅減少或提高,對應的都是巨大的人口基數、發展趨勢,是10年來各行各業勞動者和方方面面的力量、智慧。

其次,時間利用上的變化印証了人們的美好生活。調查顯示,相比2008年,人們的睡覺休息時間增加17分鐘、陪伴照料家人增加30分鐘、休閑娛樂時間增加25分鐘、自由支配時間增加12分鐘、健身鍛煉時間增加8分鐘……勞逸結合、時間自由、“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些變化都說明,人們向著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向著美好生活又近了一些。

進而言之,社會發展進步和美好生活其實是相輔相成的,社會發展可以帶來美好生活,而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促進、推動著更深更大的發展。 除此之外,時間利用調查也帶給我們一些思考。比如,調查顯示,看電視依然是居民的主要休閑方式——這是否提醒,人們的休閑娛樂方式還不夠多元﹔收入越高的居民閱讀書報期刊的時間越多,高收入群體(調查對象月收入在1萬元以上的群體)閱讀時長為20分鐘,而高收入群體中21%有閱讀行為——這是否說明,人們的閱讀意識、時長有待適當增加,畢竟“知識就是力量”﹔女性投入家務勞動的時間為2小時6分鐘,男性為45分鐘——盡管這一差距在縮小,但依然較大,可見,婚內男女分工、家庭關系等還有進一步協調的空間。

“時間都去哪兒了?”時間利用調查就像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它展示出的是在社會發展的大環境背景之下,億萬百姓的百態人生。而其中每一個數字的微小變化,都對應著、體現著相關頂層設計、多種制度措施的不凡成效。尤其值得我們珍惜的,是支撐這種變化的國家持續穩定的發展態勢。而這種持續穩定的發展最終讓我們每個人受益,哪怕有些受益是潛在的、不易察覺的。在時間的檢驗之下,我們看到,這種受益於億萬百姓來說,是實實在在的。珍惜這種持續穩定的發展態勢,做國家發展的推動者、助力者,無疑是我們每一個人共同的責任與追求。

(責編:苗楠鈺(實習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