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與人為善讓社會更潤滑

王石川

2019年01月21日08:1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與人為善讓社會更潤滑

  “你賠不賠,你現在不賠我,我就把你的繩子割了!”據媒體日前報道,裝修工周師傅在湖北武漢一小區16樓進行高空亮化作業時,不慎弄臟了業主晉某晾晒的衣服,晉某一氣之下割斷周師傅的備用安全繩,使得周師傅在下跳過程中受到皮外傷,所幸未釀成更大安全事故。目前,晉某因涉嫌危害他人人身安全被行政拘留,案件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不立即賠償就割繩,何其缺德?高空作業本就具有高風險,面對冒著生命危險作業的周師傅,哪怕有起碼的體恤之心,就不會干出此等蠢事。即便不對周師傅抱以敬意,也不必充滿惡意。割斷周師傅的安全繩,這已不是簡單的道德問題,而是嚴肅的法律問題,晉某被行拘可謂咎由自取。

  本可化解的小事,卻要打個結,並讓他人遭劫?這樣的案例並不少見。誠如斯言,有理的事卻硬生生切換為無理的事,遭人唾棄,值得反思。做出傷天害理乃至違法違規的事,與自身素養不高有關,與缺乏對他人的基本尊重有關,也與不善於管理自己的情緒有關。人生在世,哪能避免磕磕碰碰?不管對方是不是故意,我們都不必斤斤計較,更不必睚眦必報。給他人留一點余地,也是給自己預留溫煦空間。

  倡導與人為善,不是逼人做聖人,也不是鼓吹好人哲學,更不是拋棄正常的是非觀,亂和稀泥,而是重新思索“我們”與“他們”的關系,重新定位我們與社會的關系,重新涵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更好地構建一個有善意、有溫度也有正能量的社會。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即便做不到高情商的事,也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沒有誰是孤島,如果動輒充滿惡意,人心就會越來越粗粝,社會就會變得沙漠化。當社會空氣過於干燥,燃點過低,一點就著,誰都是受害者。

  道德是社會關系的基石,是人際關系和諧的基礎。與人為善,保留道德感,我們不僅可獲得內心的安寧,更有助於溫潤人心,有助於建設一個充滿溫情的社會。其實,觀照現實,我們並不缺少文明標杆,也不缺少道德意願,那些出現在我們身邊的感動,當事人並沒有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一個伸手、一個微笑,就能打動人,引領人心向善。

  讓社會更潤滑,而不是更僵硬,既需要每個人擁有向善自覺,與人為善,善於釋放善意,也需要政府部門積極引導。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鼓勵好人好事,讓向善蔚然成風﹔另一方面是懲處傷害道德風范的行為,比如依法處理誣陷見義勇為者,減少乃至杜絕做好事反被誣現象。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如果說法是他律,德則是自律。今天,我們進入了物質相對發達的發展階段,完全有理由也有能力建設高度發達的精神文明,這就需要激發內心深處的道德意願、道德情感,樹立正確的道德判斷,肩負起道德責任。若如是,我們的生存環境就更宜居,每個人都是道德受益者。當國民品格為人稱道,民族精神的大廈就能巍然聳立。

(責編:苗楠鈺(實習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