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啥是佩奇》一夜爆紅說明啥

封壽炎

2019年01月21日08:1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啥是佩奇》一夜爆紅說明啥

  一夜之間,電影《小豬佩奇過大年》的宣傳片《啥是佩奇》成了刷屏爆款。

  看似意料之外,其實也在情理之中。家庭是人們最深的寄托,親情是人們最真的牽絆。每逢年關,訴諸父母子女濃烈情感的文藝作品——無論影像還是文字,都很容易觸動人心,引發轟動效應。

  啥是佩奇?這隻其貌不揚的粉紅小豬,本身就是家庭親情的象征。一雙父母、一對姐弟,簡簡單單、快快樂樂地生活在一起,這個“舶來品”故事,暗合了中國老百姓“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淳朴理想,也符合孩子們對童年、父母、家庭日常的真實體驗。這是最基本的人倫感情,也是全世界通用的語言。因此,小豬佩奇風靡全球。

  當然,同是親情,在不同的文化語境裡有著千差萬別的表現形式。講好一個親情故事,就要在共通的內核之上,用好本土化的獨特表現形態和情感表達。筆者曾經跟一位美國友人表示,自己從來沒有跟父母擁抱過,也從來沒有對他們說過“我愛你”。他對此簡直驚掉下巴,覺得是天方夜譚。因為在他的家庭生活裡,擁抱和“我愛你”都是家常便飯。

  不說“我愛你”,就代表沒有濃烈親情嗎?當然不是。在《啥是佩奇》裡,親人之間也沒有擁抱,沒有直白的言語表達。但他們行動裡所蘊含的情感,卻比大山深重,比大海寬廣,比醇酒濃烈。留守爺爺手工打造的金屬佩奇,承載著多少深切的情感?對此筆者可謂感同身受。在筆者剛參加工作時候,哥哥為筆者做了一台碗櫃。用鐵條焊好框架,櫃底和櫃頂嵌上木板,四面鑲上玻璃。在櫃門的地方,他細心地把玻璃磨圓滑了,以防割手。他還用玻璃膠貼上一個把手,以方便開啟櫃門。這樣一台小小的碗櫃,也許粗糙、笨重,不如花錢買來的精致、美觀,但在筆者心目中,它卻無比珍貴。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古往今來,多少詩篇都為親情書寫。它是我們民族文化最深層的基因,是我們心底最柔軟、最珍貴的部分。以此為根脈,生發出美好的家庭倫常、道德觀念和情感取向,最終構筑起我們須臾不離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生活。

  這種情感沒有遠去。在一位留守山村的老年農民,以及一位以動漫為伴的城市孩童之間,通過佩奇為紐帶,他們在情感世界裡得以聯結。這份朴素而濃烈的情感,也在祖孫三輩人之間得以傳承。推而廣之,這部短片令無數人熱淚盈眶,激活了人們內心深處的記憶和情感,得以體驗價值、文化和情感共同體的洗禮,這正是藝術作品的力量和價值所在。

  當然,一則短短幾分鐘的商業廣告,遠遠無法承載我們真實的日常和情感重量。《啥是佩奇》的爆紅,也是對文藝工作者的一聲追問:有沒有意願把創作的目光投向現實生活,有沒有能力挖掘和詮釋真實的故事,表現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情感張力?須知,鄉與城、父與子、傳統與現代,這些幾乎是國人生活中面臨的“元命題”,卻隻在年復一年的返鄉期才成為短暫的話題焦點。這些“元命題”所蘊藏的內涵,遠比《啥是佩奇》以及每年一度的“返鄉爆文”所表現得復雜、厚重、充滿張力。留守爺爺一片摯愛背后,有著更多辛酸苦澀。代際之間的情感指向,也不是那麼平面和單向。甚至過年本身,對於不少人來說也並非快樂團圓那麼簡單。一頓團年飯,濃縮著更多的歡欣和悲苦,包含著人生和生活的百味雜陳。

  這些重要的命題,呼喚著更深刻、更有力的藝術創作。直面它們的優秀作品,將可以觸動情感、撫慰人心,賦予人們風雨兼程的精神力量。多年以來,《功夫熊貓》成了爆款,《花木蘭》被反復演繹。這些我們無比熟悉的文化語境和故事,卻被好萊塢電影反復言說。現在,《啥是佩奇》的一夜爆紅,再次清晰無誤地標出了人們的情感所依。而它,或許也正是文藝創作的方向所指、路徑所在。

(責編:苗楠鈺(實習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