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藥價降了,配套改革得抓緊

李紅梅
2019年01月17日05: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17種抗癌藥經談判平均降56.7%,25種藥品在國家組織的藥品集中採購11個試點城市平均降52%,其中有的藥品降幅達96%……近期,一些藥品大幅降價,給老百姓帶來更多獲得感。

  針對藥品價格虛高的情況,去年10月、12月,通過談判議價、規模“團購”藥品,昂貴的抗癌藥、原研藥價格回落,越來越多的患者買得起藥、用得起藥。同時,降藥價的過程,也是在擠出藥價“水分”、封堵回扣空間。可以說,國家力促藥品大幅降價,節省了成百上千億元藥費,辦成了民生實事。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把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藥納入醫保”。這對老百姓來說,是重大利好消息。也應看到,藥價下降、進醫保只是一個方面,還應降低看病總費用,包括藥費、檢查化驗費、耗材費等。否則,即便藥費降了,如果其他費用高了、看病總費用沒有實質降低,就會抵銷藥價下降的紅利,影響群眾獲得感。近年來,我國衛生總費用佔GDP的比重不斷提升,各級政府對衛生的投入逐年增加,與此同時,人均門診費用、住院費用等也在上漲。降低看病費用的現實需求,已是十分迫切。

  藥價下降,看病費用卻不一定下降,這個怪現象的背后,還是以藥補醫機制在作祟。近幾年,我國在所有公立醫院取消了藥品加成,但這並不意味著徹底告別了以藥補醫的邏輯。少了藥品加成收入,醫院可以增加其他業務收入,比如提高檢查費、耗材費,多使用耗材、多做檢查等。在某種意義上,這是另一種形式的以藥補醫。事實上,這種“按下葫蘆浮起瓢”的現象在一些醫院並不鮮見。由於醫療信息不對稱,醫生在引導患者需求中佔有主導地位,患者較難察覺是否多做了檢查、多用了耗材﹔又因為醫保不斷提高的報銷水平,患者並沒有覺得多花了錢。然而,醫保的錢是百姓的救命錢,醫保基金也不應被浪費。

  走出以藥補醫的怪圈,必須在取消藥品加成的同時,建立科學合理的補償機制,完善醫生薪酬制度。少了藥品加成收入,公立醫院的收入結構需要改變,政府補助應及時到位,醫療服務價格要調整到合理水平,實現“騰籠換鳥”。同時,應當構建對醫生的激勵約束制度,不再考核科室、醫生的業務收入指標,還應通過綜合績效考核、加強監管、改革醫保支付方式等多種手段,引導醫生開處方的筆轉向更好的以患者為中心。最近,作為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試點城市之一,北京市開展醫耗聯動綜合改革,目的就在於為帶量採購降藥價進行配套改革。相信隨著改革的深入,引導醫生用好處方權的薪酬改革也將順勢而動。

  需要強調的是,降費用的本質是回歸合理用藥、合理診療,並不是要一味壓低費用。一刀切固然簡單,比如設置單張處方費用限額,但“副作用”也多,容易出現“中間降了兩頭翹了”等現象。日益進入深水區的中國改革,常常面臨著類似的復雜局面。隻有多方協同配合、聯動發力,才能撬動改革“絆腳石”,最終實現多贏,讓百姓受益。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17日 05 版)

(責編:岳弘彬、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