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深入認識史學發展規律

人民日報學苑論衡:推動中國史學史學科繁榮發展

姜勝利
2019年01月14日04: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中國的史學很早就產生了,但研究史學發展過程和規律的專門學科即中國史學史的產生卻不到百年時間。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國史學史學科不斷發展壯大,取得許多重要學術成果。

  

  中國的史學很早就產生了,但研究史學發展過程和規律的專門學科即中國史學史的產生卻不到百年時間。中國史學史在20世紀20年代由梁啟超、朱希祖等人初創,經過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發展,初步具備了成為一門學科的基本條件,如有自己的學科基本理論和成體系的專著、在高校設有專門課程。“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史學史發展的良好勢頭被打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國史學史學科不斷發展壯大,取得許多重要學術成果。

  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尹達、北京師范大學的白壽彝、華東師范大學的吳澤、南開大學的楊翼驤等史學家的帶領下,中國史學史學科開始恢復性發展。他們首先在各自的單位恢復了研究生招生,有的在所在高校設立了本科專業課。接著,他們做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尹達主編的《中國史學發展史》是改革開放后出版的第一部高質量的中國史學通史。在白壽彝主持下,原本簡單的《史學史資料》升級成為公開出版的《史學史研究》雜志。此后,白壽彝還撰寫《中國史學史》第一冊(1986年)、主持編寫多卷本《中國史學史》等。吳澤主持出版《中國史學史論集》(一)(二)(1980年)和《中國近代史學史論集》(上)(1984年)等。楊翼驤則致力於《中國史學史資料編年》(第一冊、第二冊、第三冊)的編纂。他們的工作篳路藍縷,為中國史學史學科的后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使他們所在的學術機構成為日后中國史學史學科的重鎮。此后,大批學者承前啟后,迅速展開中國史學史研究工作,推出了許多頗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中國史學史學科呈現蓬勃發展之勢。一些學者關於《史記》的研究、《資治通鑒》的研究、儒家經史理論的研究、漢魏六朝史學的研究、朱子史學的研究、明代史學的研究、清代官方史學的研究、20世紀史學的研究、近現代史家的研究、中日韓史學的比較研究等都各具特色。

  縱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史學史學科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傳統課題持續受到關注。如史官制度、歷史編纂學、官方史學、私家史學、正史、野史等依然受到關注,一直不乏重要研究文章。但改革開放以來對傳統課題的研究並非一循舊章,而是有許多新的見解。二是研究視角更加多元化。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中國史學史研究,尤其注重思想、思潮、學派等。如把史學家群體以地域、時期、思想等分成流派,對乾嘉學派、浙東史學派、戰國策派、疑古派、食貨派、南高史地學派等都進行了深入研究。三是研究對象涵蓋古今,尤以近代為主。特別是最近二三十年,對中國近代史學的研究已超過對中國古代史學的關注,從整體上研究中國近代史學的著作就有十余部,關於具體史家、史著的研究則更多。同時,還出現了以一個時期為范圍的選題,如五四時期的史學、抗戰時期的史學、延安時期的史學等。四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后來居上。近年來,關於侯外廬、郭沫若、翦伯贊、范文瀾、吳晗等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傳記陸續出版,這些史學家的著作也重新出版。憑借蔚為大觀的學術成就,中國史學史學科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目前,中國史學史研究機構不斷增加,專業期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學術交流也在不斷加強。

  中國史學史學科的發展成就令人矚目,但面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我們要正視問題,不斷拓展中國史學史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一是重視人才培養。當前,從師資方面看,高校裡從事中國史學史教學和研究的力量還比較薄弱﹔從生源方面看,選擇中國史學史作為專業的學生也不夠多。高校和科研機構應創造條件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為中國史學史學科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二是深化基本理論研究。基本理論的完善是一門學科成熟的標志。中國史學史學科的基本理論研究,主要集中於什麼是史學史、研究史學史的目的和意義、中國史學史的研究對象、中國史學史的分期等基本問題。目前,對這些基本問題的認識還存在不少分歧,需要不斷深化研究,進一步形成共識。三是拓寬研究領域。除了對傳統研究領域進行再深化,現在已經有學者對學科專門史進行總結和研究。民族史學史、文學史學史、哲學史學史、宗教史學史、民族史學史等都有學者進行研究嘗試,但要真正將其納入史學史學科體系,還需進一步努力。四是加快史料整理與出版。目前學界已經作了許多史料發掘和整理工作,為相關研究提供了史料支撐。但隨著研究領域的不斷拓展,對相關史料的需求還在不斷增加,盡快挖掘整理出版新的史料仍是一項重要任務。

  (作者為南開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14日 09 版)

(責編:王仁宏、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