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大家手筆:史學創新要堅持正確方法

王曾瑜
2019年01月14日04: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對於任何學科發展來說,創新都是內在要求。創新的最大意義在於“新的”比“舊的”好,而不是相反。

  

  對於任何學科發展來說,創新都是內在要求。就史學研究而言,創新主要體現為提供新的史料、進行新的論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有所補充、有所進展甚至開拓新的領域,形成新的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甚至是推翻舊說的研究成果。創新的最大意義在於“新的”比“舊的”好,而不是相反。但從史學創新的實際情況看,並非沒有在創新的名義下走向反面的情況,這是推進史學創新需要注意的問題。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創新是要突破陳規,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要一切規矩。就中國古代史研究而言,經過長期發展,在微觀上已經積累了一套必須遵循的研究規矩。比如,史諱、年代、地理、職官、版本目錄、古漢語訓詁等一整套科研基本功或曰史學專門知識,是從事中國古代史研究時必須遵循的,需要經過較長時期的知識積累方能了然於胸。如果在這方面想通過“創新”來規避基本功的修煉,就會出現硬傷。例如,“邱”字是清朝為避孔丘名諱而新造的字,在清代之前並無此字。清人習慣於依據自己的名諱改古書。如果今天的學者不注意這一點,在研究清代之前的史學作品中使用諸如“雍邱縣”“閭邱”之類的稱謂,就會成為硬傷。舉此例是要說明,史學創新要有必需的基本功和細致扎實的研究,要遵循學術研究的基本規范。

  推進史學創新,更為重要的問題是要有正確的史觀和史識。就中國古代史研究而言,近年來這方面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例如,在一些文章中出現了一種論調,認為隻有擺脫意識形態的主宰,史學方能創新。所謂意識形態,對治史者而言,主要是指史觀和史識。自古迄今,任何史家治史均不可能不受本人史觀和史識的影響。那些主張在史學研究中擺脫意識形態主宰的人,看他們的作品,又何嘗沒有他們本人的意識形態在主宰呢?

  就治史而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至今仍然顛扑不破。現在,有的人為了史學創新而刻意放棄唯物史觀的指導作用,這無疑是南轅北轍。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我們可以在史學研究中分辨主流與支流、本質與現象、共性與個性。如此,才能分析和判斷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抓住歷史的本質。比如,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對於我們研究歷史具有重要作用。

  史觀和史識不正確,創新還會出現許多亂象。比如,近些年來,史學界出現了一種怪現象,污蔑歷史上的民族英雄。這種所謂的“創新”,事實上所要貶損和否定的是中華民族的愛國正氣和優良傳統。

  再說一點文風問題。目前,追求文字的生僻、晦澀和朦朧甚至刻意創造一些新詞,逐漸成為某些史學作品的一種時髦,成為其“創新”的一種表現。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必然需要不斷創造新詞。但是,新詞應當含有舊詞不具備或不能包容的詞義。如果詞義與舊詞相同,那似乎無須多此一舉。但目前有的學者以編造一大堆生僻、晦澀的新詞為榮,似乎此類新詞創造得愈多,自己研究成果的創新性就越強。這顯然不是一種正確的傾向。

  治史者都希望求得學術上的創新,但真正拿出經得起推敲的史學研究創新成果又很不易。正因為不易,更需治史者潛心努力。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14日 09 版)

(責編:王仁宏、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