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現場評論·我與河長面對面①

人民日報:河長制,關鍵在“河長治”

李洪興
2019年01月02日04: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到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長制”,這是《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在2016年年末印發實施時明確提出的目標。目前,31個省、區、市已全部建立河長制,共有30多萬名各級河長在崗履職,群眾“見河長”成為常態。

面向未來,如何因地制宜推動河長制從“有名”轉向“有實”?怎樣加強創造性貫徹落實,更好維護河湖生命健康?近日,我們派出評論員分赴北京、浙江、江蘇等地深入採訪調研,發回一組現場評論,共同探討河長制的制度創新與完善。

——編  者

河長制的秘訣在於,讓河長成為撬動源頭治理的支點,充分發揮其追根溯源、找准病根的關鍵作用

河長制建起來后,能發揮好作用,關鍵還在於“河長治”——讓河長真正參與到經濟社會治理中來

“不光要眼裡有河,更得要心裡有河”。一個河長的感悟,也給生態文明建設以更多啟示

每天巡河一小時,對於浙江長興縣和平鎮長城村黨總支書記徐偉良來說,早已成為習慣。作為村級河長,這條3300米的西大河牽動著他的心,隻有每天看過了,才能感到踏實。

長興是河長制的發源地,在全國最早試行河長制。這裡地處太湖之濱,河網密布、水系發達。說起河長,長興人如數家珍。全縣總長1659公裡的河道,全部納入528名各級河長管理,此外還有小微水體塘長、渠長、澗長2029人。河長制帶來“河長治”,如今,水清、岸綠、景美,成為尋常景致。

小小河長,怎麼治“水病”?跟著徐偉良巡河,深感河長就像中醫,用的是“望聞問切”之法——巡河時看顏色、聞味道,深入群眾問情況、遇到問題想辦法。河面上漂著塑料袋,河長打個電話,保潔人員就會及時清撈﹔發現排污行為,勸說阻止,倘若無果,或請“河道警長”來執法,或借“河長APP”拍照上傳至信息化平台,由相關部門進一步整治。河長既能發現問題,又能監督解決問題。河長制的秘訣也在於,讓河長成為撬動源頭治理的支點,充分發揮其追根溯源、找准病根的關鍵作用。

沿西大河行走,水面澄碧、蘆葦搖曳,農家依河而建、笑語盈岸。我問:河邊有不少人家,污水和垃圾都去哪兒了?徐偉良指了指腳下:答案在這裡。

美在河上,治在岸上。西大河岸邊,每隔一段就有一個井蓋,上面寫著“生活污水管道”。污水的去處從“看得見”的河溝變成了“看不見”的地下管道,最后集中到村子的生活污水站,經處理達標后才能排放。每家每戶的院牆外也都整齊排列著垃圾桶,分類標識、垃圾桶編號清晰可見。管控好污水和垃圾,讓以往紅色的、黑色的河塘逐漸恢復了清淨。

可見,望聞問切,是要看“病情”﹔但說到底,更重要的還是拔“病根”。治水效果好不好,不能單靠幾個人巡查巡防。跟河長們交流時,好幾位都提到,河長制建起來后,能發揮好作用,關鍵還在於“河長治”——讓河長真正參與到經濟社會治理中來。在長興的一個循環經濟產業園區,我們看到一池錦鯉,養魚的水來自電池生產過程中循環再利用的淨化水。項目負責人算了一筆賬:以前一噸水的綜合成本十幾塊錢,循環利用后不到十塊錢。

其實,在長興縣,河長的作用絕不僅僅是巡河。長興幾年來不斷“升級”河長制,構建起了縣、鎮、村三級河長管理體系,“縣長河長”“局長河長”“鎮長河長”……河長的“話語權”很大。縣裡的“一把手”就是河長,“讓長興的水秀起來”也是一個長期要求。這讓縣裡的各項工作,都能順應生態環保的大勢,為治水提供了整體的謀劃、持續的動力。

河長的“望聞問切”,推動的是全社會思想觀念的更新。在長興長城村,整治河水之初,也經歷了“艱難的說服”﹔如今老百姓嘗到了甜頭,沒有人願意再回到過去。河道有了河長,群眾參與水體保護也更容易。徐偉良就會接到群眾打來的電話,水裡有垃圾、廢水亂排放……一個河長帶動了一群“河管員”。從普通群眾到村鎮干部,從基層河長到各級河長,始終繃著“守水有責,守水盡責,守水負責”的那根弦,我們的河湖治理才能一天天見到實效。

徐偉良又要踏上巡河之路了。河長,就是一條河的家長,“不光要眼裡有河,更得要心裡有河”。一個河長的感悟,也給生態文明建設以更多啟示。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02日 05 版)

(責編:袁勃、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