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北京故事”譜寫中國改革開放華彩樂章

樊大彧

2018年12月17日07:53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北京故事”譜寫中國改革開放華彩樂章

  以推行“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及其取得的治理效果為基礎,北京要繼續推進城市治理和基層治理規范化、制度化、精細化,不斷做大城市治理的效益和紅利,不斷提升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建設和諧宜居之都成為所有人參與並受益的民生工程。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天翻地覆的偉大變革。40年來,中華民族行進在激越壯闊的復興征程上,北京作為大國首都,始終站在改革開放的最前沿,社會經濟發展和各項建設不斷邁上新台階,生動見証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史詩般進步。

  40年來,北京堅定不移推動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經濟社會發展成績斐然。201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8萬億元,是1978年的41.2倍,年均增長10%。北京經濟發展實現了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向減量集約轉變,成為國內第一個提出減量發展的城市。2017年北京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2406元和24240元,分別是1978年的170.8倍和107.8倍,年均分別增長8.1%和6.8%,人民生活實現了由溫飽向小康的歷史性轉變。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並發表重要講話,明確了北京在新形勢新時期的戰略定位,提出了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奮斗目標。在建設宜居之都的征程中,北京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市委書記蔡奇指出,北京人口資源環境矛盾依然突出,“大城市病”還比較嚴重,影響了首都功能的發揮,影響了服務保障水平的提升。同時,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不高,治理污染、改善環境、緩解交通擁堵等還需下更大氣力﹔一些關系群眾切身利益領域問題較多,保障改善民生、擴大優質公共服務供給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北京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深層次上是功能太多帶來的,要堅持和強化首都核心功能,調整和弱化不適宜首都的功能,要把一些功能轉移出去。近年來,北京大力推動發展模式深刻轉型,摒棄“撿到籃子裡都是菜”式粗放發展路徑,構建“高精尖”做好“白菜心”,一般制造業企業、批發市場、物流中心有條不紊地疏解出京,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邁出了穩健堅實的步伐。

  讓北京的生態環境更加綠色宜居,是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必須交出的答卷。近年來,北京污染減排領跑全國,提前動態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三五”任務。綠色空間大規模增加,2017年與1980年相比,全市森林覆蓋率由12.8%提高到43%,城市綠化覆蓋率由20.08%提高到48.2%。北京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持續改善,不斷朝著天藍地綠水清、環境友好、和諧宜居的目標邁進。

  建設和管理好首都,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細”。北京作為超大型城市,在繁榮向上的背后存在著不斷疊加的治理矛盾,如果僅對原有管理方式進行調整增補,是遠遠不夠的。近幾年來,從胡同整治、棚戶區改造,到緩解交通擁堵、治理大氣污染,北京拿出“繡花”功夫大力推進疏解整治促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效果顯著提升。

  時間進入2018年,隨著“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機制的實施,北京市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領導基層治理的堅強戰斗堡壘。“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是推進城市治理精細化的重大舉措,一系列歷史遺留的“老大難”問題在“哨聲”中迎刃而解。以推行“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及其取得的治理效果為基礎,北京要繼續推進城市治理和基層治理規范化、制度化、精細化,不斷做大城市治理的效益和紅利,不斷提升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建設和諧宜居之都成為所有人參與並受益的民生工程。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年的輝煌時刻,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北京故事”翻開了新的序章。回首往昔,取得的成績已經載入史冊,展望未來,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推進深化改革開放,奮力開創首都發展更美好的明天。

  本報評論員 樊大彧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