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讓美好生活擁有“智慧大腦”

——展望正在到來的“智慧社會”④

李洪興
2018年12月07日05: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把握好人工智能的發展機遇,除了技術層面的更新迭代,還在於真正從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出發,不斷創造智能工作方式與生活方式

  

  到銀行取款,無需卡片密碼,刷臉即可﹔辦理新卡,一台智慧櫃員機就能完成﹔遇到復雜業務,戴上耳機和眼鏡,與客服經理實現“面對面”的VR溝通……以前在科幻片中才能看到的“無人銀行”,如今已經出現在上海街頭。正在到來的“智能時代”,讓美好生活擁有了“智慧大腦”。

  科技是時代的革新力量,每次技術進步都會深刻影響生活,人工智能同樣如此。蒸汽機改良之前,人們隻能借助畜力與風帆出行,“詩與遠方”遙不可及。三次技術革命后,汽車、火車、飛機等縮短了時空距離,互聯網更讓世界“零時差”。如今,人工智能蓬勃發展,“會飛的汽車”不是幻想,城市智能交通軌道系統也已初具雛形,生活因科技而改變。未來,人工智能必將通過在人們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的深度應用,創造更有想象力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結合。可以說,服務人類邁向美好生活,本身就是科技的重要使命。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圍內的蓬勃興起,既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也改造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比如,人工智能在交通、醫療、社會管理等領域的應用,就以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方式,改善著人們的生活質量。把握好人工智能的發展機遇,除了技術層面的更新迭代,還在於真正從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出發,不斷創造智能工作方式與生活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工智能是人們邁向美好生活的“加速器”。

  人工智能更好服務美好生活,主要取決於普及性、普惠性。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諸多智能科技讓人驚艷:從無人駕駛汽車到智能工業生產線,從可見光無線通信技術到智能家居,從能做骨科手術的機器人到可以根據影像自動“讀片”並檢測病變的醫療AI產品……無論衣食住行還是生產生活,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不斷拓寬,打開了一個裝有智慧內核的未來世界。當前,一些技術已經成熟並開始造福人類,一些還處在探索階段,從“智能的想象”到“飛入尋常百姓家”,人工智能在研發和普及上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生活日常被智慧“賦能”,公共治理也應隨之升級。如今,建設智慧城市、構建智慧社會,就是以人工智能服務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城管人員根據窨井蓋的編號就能判斷現場狀況,迅速處置﹔警察通過人臉識別、“車臉”識別,“讓天下沒有難破的案子”﹔法庭借助語音識別系統,庭審參與人的每句話都能同步顯示,助力司法公開……當一項項便捷的公共服務通過智能科技被“解鎖”時,社會治理創新也獲得了新的路徑,讓人工智能助力“智能治理”。

  有人進一步推斷,人工智能將帶來一場效能革命,推動公共決策朝著更科學、更敏銳、更高效的方向發展。回應群眾訴求,相關部門能提前預判需求、全面分析,更好地疏導社會情緒、化解矛盾糾紛﹔在網上法庭,當事人可以提前評估各種要素,更加理性地“打官司”,把訴訟成本降至最低……加強人工智能同社會治理的結合,開發適用於政府服務和決策的人工智能系統,同樣是一個嶄新的領域。美好生活離不開善治,建立一套完整的應用運行機制、打破數據信息壁壘,人工智能會更好為治理護航。

  未來,“讀懂人類”是人工智能必備的能力。在模仿人類與深度學習中,人工智能需要理解人類、服務人類、滿足人類。基於此,研判並防范人工智能的潛在風險,確保其安全、可靠、可控,真正維護人民利益和國家安全,它們能“讀懂”的將不只是人類今日所需,更是對未來的向往與憧憬。

  (本系列評論到此結束) 


  《 人民日報 》( 2018年12月07日 05 版)

(責編:白宇、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