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檢監察報:定力,是拒腐防變法寶

米博華

2018年11月26日08:26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定力,是拒腐防變法寶

  面對復雜情況,頭腦清醒、不亂於心﹔面對各種誘惑,理智節制、不困於情。“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定力”。

  怎樣檢驗一個人理想信念是不是堅定?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有過一番話:主要看干部是否能在重大政治考驗面前有政治定力,是否能樹立牢固的宗旨意識,是否能對工作極端負責,是否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否能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勇挑重擔,是否能經得起權力、金錢、美色的誘惑。

  由此可見,“定力”之於干部確是重要品質。在挑戰面前驚慌失措,在困難面前一籌莫展,在風險面前望風而逃,這是定力缺失。而從黨風廉政建設角度來看,在利益面前私欲膨脹,在吹捧面前得意忘形,在誘惑面前心旌搖蕩,同樣是定力缺失。

  面對權力、金錢、美色,為什麼有的人不為所動,而有的人蛻化變質之迅速、之徹底令人瞠目結舌。原因是復雜的,但恐怕重要的一條,還是胸無信念、腳沒根基、定力缺失。

  從反腐敗實踐來看,定力缺失往往表現在幾個方面:

  對黨的性質沒有正確認識。有的干部雖然入黨多年,但對黨的性質從來就沒弄清楚過。有的認為,“黨票”不過是換飯吃的一種資源﹔有的認為,入黨是向上攀爬的捷徑﹔有的認為,入黨后一旦當官可以光耀門楣……抱著這些動機、打著這些算盤,怎麼可能正確理解“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樣的人,不當官不掌權還好,一旦獲得提拔、大權在握,必定任性妄為、窮奢極欲。此外,這些人同時也一定意識不到,我們黨真的與腐敗水火不容,真的有“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精神,真的會毫不含糊地老賬新賬一起算。

  對“伸手必被捉”這個鐵律缺乏起碼敬畏。近期進入起訴階段的若干起高級干部貪腐大案,涉案金額動輒幾千萬,甚至上億元。有人說,這些錢,單就物理體積而言,或許就可以把一個人埋起來甚至壓死。這是誰的錢?要從哪裡出?要往哪裡去?怎麼可能無聲無息!老百姓的血汗錢一分一厘都會有人監管﹔國家公權力一絲一毫都不許濫用。紙包不住火,刀斷不了水,誰妄想顛倒黑白、蔑視鐵律,注定會以身敗名裂而告終。

  對自己一言一行缺乏自律。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一個重要品質是“行於當行、止於當止”。有些事情別人可以做,但作為領導干部就是不能做。不可到不該去的娛樂場所,不可在吃工作餐時飲酒作樂,不能接受可能影響公正執行公務的禮品,不能在操辦紅白喜事時“笑納”不合常情的禮金,等等。自律之難,難就難在:沒有人天生不喜歡金錢美色,但又必須依循或道德、或規矩、或紀律、或法律的制約,對欲望加以克制。對領導干部來說,“不奮發,則心日頹靡﹔不檢束,則心日恣肆。”到了恣肆的程度,離自我毀滅也就不遠了。

  “定力”一說,原出於佛教用語,所謂“戒、定、慧”。其大意是,修為達到一定程度,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能不慌不亂、心靜如水。借用這個說法,在日漸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有“定力”或可理解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觀觀皆正”。懂得世間萬物都有其自身規律,“種豆絕不會結瓜”﹔懂得通過貪墨之道而發達的念想是虛妄而愚蠢的,有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獲﹔懂得廉潔奉公心無病、埋頭苦干事竟成,有的人在奉獻社會中得到快樂,有的人因違法亂紀惶惶不可終日……試問,到底哪一種生活更有價值?

  如果這些問題想通了、想對了,那也許就擁有了一份“定力”。(米博華)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