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堅持創新導向,讓科技成果惠及更多人

——同在世界經濟這條大船上④

姜 赟
2018年11月23日05: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隻有創新,才是從根本上打開增長之鎖的鑰匙。亞太經濟體需要同舟共濟,讓太平洋吹拂起協同創新、共贏發展的勁風

  

  巴布亞新幾內亞首都莫爾茲比港,太平洋浩浩蕩蕩。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堅持創新導向,開辟增長源泉”的主張,引來會內會外強烈共鳴。有參會嘉賓說,習近平主席的演講,為世界經濟注入一股“暖流”。

  當前,世界經濟回穩,但內生動能不足的頑疾並未消除,要想徹底擺脫“新平庸”的風險,隻能向創新要動力。對於亞太經濟體來說,充足的勞動力是比較優勢,消耗資源、犧牲環境看似可以創造GDP,舉債開發或能短期拉動發展,但歷史實踐表明,經濟增長依靠要素驅動、投資拉動,終將面臨瓶頸約束,難以為繼。探尋新的增長動力和發展路徑,必須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依靠技術進步、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創新驅動。隻有創新,才是從根本上打開增長之鎖的鑰匙。

  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正蓄勢待發。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為觀察窗口,我們看到,氫燃料電池汽車、“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捏得起繡花針的仿真機械手……綠色能源、智能制造、生命科學等前沿技術爭妍斗奇﹔3D打印面膜、共享咖啡機、廚房感應爐……曾經的科學幻想融入人們的衣食住行用。面對這樣的時代浪潮,亞太國家不能等待觀望,而應該主動作為、搶抓機遇,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如果我們不應變、不求變,將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個時代”。

  然而,不是所有故事都美好。面對世界經濟發展中的激流險灘,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亦在科技創新領域抬頭。一些發達國家高砌“專利壁壘”的城牆,深挖“技術封鎖”的壕溝,限制其他國家的產品進口,以技術壟斷置他國於發展的不利地位。這些做法,盡管能贏得短暫的競爭優勢,但長期看得不償失。正如一位觀察家所說,一些發達國家過去對中國的技術封鎖,失去了中國大市場,裝備整體成本升高,市場規模不斷縮小,直接影響了產品的國際地位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科技是人類共同的事業,堅壁封鎖沒有出路。消除一切不利於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充分激發創新潛能和市場活力,深化國際創新交流合作,才能更好應對各自和共同的發展挑戰,找到新的增長動力和發展路徑。

  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是一次全方位變革,關乎公平和效率、資本和勞動、技術和就業,處理不當將導致南北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這也是當習近平主席說“科技創新成果不應該被封鎖起來,不應該成為隻為少數人牟利的工具”時,現場爆發出雷鳴般掌聲的原因。無論是設立知識產權制度,還是建立相關的政策制度體系,都不是為了制造甚至擴大科技鴻溝,而是保護和激勵創新,營造國際合作環境,讓科技創新成果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

  “服務人民是科技創新的本質要求,各國都有權通過自身努力和國際合作從科技創新中受益。”中國是堅定的倡導者,也是務實的行動者。在柬埔寨,中資企業幫助鋪設首條上萬公裡的海底光纜,建設廣覆蓋的4G網絡﹔在印尼,阿裡雲助力當地電子商務、金融科技、物流等多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在巴新,華為幫助建設骨干光纖傳輸網絡,投入使用后讓更多偏遠地區的人能夠聯通世界……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科技創新成果的分享上彰顯了大國風范,引領亞太經濟體“同舟共濟”,也引領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朝著正確方向發展。

  合作之風起於大洋,共贏之光洒滿亞太。趕超跨越的歷史機遇在招手,差距拉大的風險挑戰也在眼前,亞太經濟體需要同舟共濟,打破創新中的“孤島效應”,讓太平洋吹拂起協同創新、共贏發展的勁風。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23日 05 版)

(責編:馮粒、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