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讓每個孩子都有成才的機會

吳佳珅
2018年11月19日05:2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幫助孩子成長不僅靠意識和態度,更應講求科學方法,彰顯教育的智慧

  

  少年兒童代表著希望和未來﹔關愛孩子成長,體現著社會的溫度。現實中,很多事情都強調“從娃娃抓起”,著眼的是為孩子們拓展教育資源、創造更好環境,讓孩子們從小就養成良好習慣。但也有一些地方機械理解了“從娃娃抓起”的良苦用心,丁點兒的事都講“進校園”,凡事都要求“大手拉小手”,將此當作重視某項工作的標配,這就有點過猶不及了。

  學校是孩子成長的園地。近年來,從傳統文化進校園,到救護知識進校園,再到禁毒進校園,不少活動主動走進學校,既反映出對孩子們的關心呵護,也豐富了校園文化、拓展了學生視野。一些走進校園的活動策劃精心、實施細心,能對學生起到實實在在的幫助作用。比如,針對交通安全教育,有的學校與當地交管部門合作,把大卡車開進了校園,請交警將卡車四周劃分出不同區域,讓孩子們在駕駛位觀察后視鏡。如此,駕駛盲區便一目了然。這種注重實物展示和親身體驗的做法,遠勝於從書本到作業本的傳統教學。

  應當看到,也存在一些“進校園”項目,隻重形式不看效果。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有100多項相關工作進校園。在有些地方,各類部門甚至採取下任務、定指標、搞檢查等形式推動工作“進校園”。類似活動如果過多過濫、不加分別、缺乏統籌,反而容易給學生增添負擔。長此以往,不僅讓老師和學生疲於應對,也違背了關愛孩子的初衷。類似活動一旦陷入形式主義的窠臼,也影響了一個地方或部門的工作作風。正因此,我們應當警惕相關工作中存在著的“四風”新表現,有針對性地防范並加以破解。

  多年來的實踐告訴我們,尊重教育規律,一切從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角度出發,“從娃娃抓起”就能很好促進孩子們成長成才。幫助孩子成長不僅靠意識和態度,更應講求科學方法,彰顯教育的智慧。關注孩子們真正的興趣和天賦,同時注重循序漸進,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興趣、愛好、需求以及接受程度因材施教,這樣才能讓每個孩子都獲得成長成才的機會。

  辦好教育事業,是家庭、學校、政府、社會的共同責任。其實,隻要開展合理、針對性強,進校園活動大有裨益。類似將大貨車“搬上”課堂的活動,就有很強的針對性。人的成長成才需要經歷必要的過程、遵循一定的規律,離不開時間和耐心的考驗,對正處於成長期的孩子們來說,並不是任何事情簡單一“抓”就都靈。不務虛功、注重實效,真誠與孩子溝通,悉心呵護孩子成長,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切實擔負起青少年成長成才的責任。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19日 09 版)

(責編:岳弘彬、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