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一線視角:小小綠幣,激活基層治理

楊文明
2018年11月16日05: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雲南曲靖採訪,麒麟區茨營鎮團結村的貧困戶胡少鴨,打掃家中庭院格外積極。為啥這麼主動呢?原來,庭院收拾得干淨,能換“綠幣”。村裡有個隻收綠幣的愛心超市,不僅能換油和米,攢夠了還能買冰箱、洗衣機。如今,麒麟區已有22個綠幣愛心超市,實現轄區全覆蓋,累計接受各類捐款捐物500余萬元,服務群眾1.5萬多人次。當地干部說,這個不用錢的超市,一下子激活了基層治理。

  小小綠幣從何而來?當地建立了一個綠幣評價系統,脫貧攻堅、環境衛生、生活習慣等都是相關指標,其中孝老愛親、尊師重教、自主脫貧是加分項,自甘貧困、好吃懶做等就是扣分項,甚至是一票否決項。有獎又有罰,綠幣在某種程度上具有風向標意義,無論是個人發展還是家庭建設,水平通過綠幣數量便能知其一二。這對廣大村民尤其是貧困戶起到了有益的鼓勵和鞭策作用。

  別小看一個綠幣、一袋米、一桶油,在基層治理中這就猶如一條鲇魚,讓一池魚活了起來。隻要主動脫貧、積極參與村庄議事、投身公共環境建設、參加公益志願活動,都能通過兌換綠幣得到正向反饋。以勞動換綠幣,用綠幣買商品,就是以“思想脫貧”的激勵機制,讓“物質脫貧”可持續,也是為脫貧攻堅加裝了“發動機”。

  治理手段創新,帶動的不僅是幾家幾戶,更能激發多方熱情。以企業捐贈為例,幫扶一個貧困村,捐贈全覆蓋,額度太大,企業受不了﹔給誰不給誰,分配不均也會鬧矛盾﹔就算有實力全覆蓋,“我家缺米,干嗎給油”的捐受需求脫節,也在一定范圍內存在。面對這些問題,很多企業會“望而生畏”進而“望而卻步”,以至於很多潛在幫扶力量不能有效動員起來。綠幣讓不少企業看到了另一種可能性,有了綠幣超市,企業沒了顧慮,可以放心捐款,貧困戶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去綠幣超市兌換。這種讓企業放心、讓群眾舒心、讓政府省心的治理之舉,不失為一種可資借鑒的經驗。

  採訪中,當地一位老人說,“以前在社區做公益得到的僅是口頭表揚,時間久了也就疲沓了﹔如今可以兌換綠幣,咱老年人覺得自己的余熱也有了價值”。改革發展的積極性,治理創新的主動性,就是在政府與老百姓的同頻共振中產生的。自上而下的創新嘗試與自下而上的熱情參與,激蕩著基層治理的小努力與大智慧。

  這樣的舉措能夠得人心,與機制建設也密不可分。制度建起來、監管跟上來,老百姓就能看得見、信得過。為了避免有人動“歪心思”,當地就明確規定,村級綠幣愛心超市工作小組檢查評分后,必須在人員聚集地公示,無異議后才能作為兌換綠幣領取物品的依據。同時,區紀委監委一體參與,對捐贈全過程進行監管。如此,好事兒不僅要辦好,也一定能辦好。

  如今,麒麟區不少村庄結合實際推出了綠幣愛心超市“升級版”,社區居民也通過公益行動、志願服務等贏得積分,激發了全民參與文明創建的積極性。這個不用錢的綠幣超市,如今已走出麒麟區,出現在曲靖市羅平縣不少鄉鎮街道,成為當地推動脫貧攻堅的重要工具,並且融入了基層社會治理。

  (作者為本報雲南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16日 09 版)

(責編:馬昌、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