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讓青年持續擁有獲得感

陳禹潛
2018年11月16日05: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當代青年沒有獲得感、缺乏目標?面對社會上的一些片面觀感,數據給出了更加客觀的結論。日前發布的《社會心態藍皮書: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8)》顯示,在所有年齡段中,21—30歲的年輕人在“當前獲得體驗”一項得分最高,在“未來獲得預期”一項同樣位居前列。報告澄清了社會對青年的一些誤讀,也顯示出中國青年不甘平庸、銳意進取的積極心態。

  根據藍皮書定義,獲得感主要指民眾在社會中通過努力,從而獲得提升、肯定和獎賞之后的認知體驗。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獲得感早已不僅僅是吃飽穿暖,而是涉及教育、就業、醫療、法治等多個維度的“綜合指數”。青年在這一項上的高分,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國社會在各個方面取得的巨大進步,給予青年的成長空間更加廣闊。當外賣小哥雷海為在《中國詩詞大會》奪魁﹔當一批批“90后”青年走上工作崗位,報效祖國﹔當歸國創業的留學生日益增多,“回祖國去”成為潮流……可以說,今天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擁有更優良的條件,讓青年有“立志做大事”的激情和期待。

  除了客觀數據傳遞出的青年狀態,中國青年的價值觀也非常正向積極。《社會心態藍皮書》根據大量問卷調查得出,“90后”青年個人普遍持有正向、積極的社會價值觀,重視集體主義、人文關懷和權利平等。另一項針對青年大學生的調查顯示,76.4%的受訪大學生將大學看作人生奮斗的新起點,80.3%的大一新生對此表示認同。大學生們的雄心壯志,反映出當前青年一代昂揚的理想信念和精神狀態。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的高獲得感和正向價值觀,必然會給整個社會發展增添強大動力。

  同時也要看到,青年獲得感數值穩步提升背后,也潛藏著一定程度的壓力。這其中,有一些是工作的壓力,比如初涉職場,工作技能生疏,崗位競爭激烈﹔有一些是生活中的困擾,比如剛入社會,收入不高,生活開銷負擔較重﹔還有一些是未來的不確定因素造成的困惑,比如沒有清晰的職業前景和規劃,等等。一些年輕人在面對壓力時心理“內存”不夠,導致了心理問題的惡性循環,被專家稱為“壓力自我復制”。化解“青春煩惱”,需要有意識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端正“三觀”,經風雨見世面,創造出人生更多的可能。

  沒有誰的青春是容易的,春天有鮮花也有泥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新時代的青年群體,需要更加奮發向上,勇做生活的強者。長征七號火箭的科研團隊平均年齡不足35歲,擔綱研發C919的中國商飛35歲以下的年輕人佔70%以上﹔還有“90后”副院長劉明偵,“90后”女博導楊樹,新時代的青年正以奮斗者的姿態,靠自己的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對全社會來說,要對青年群體多一分理解、包容與幫助。多解決青年群體的現實難題,向他們敞開機遇之門,幫他們涵養信心與耐心、紓解壓力,讓更多青春身影輕裝前進、踏實奮斗。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青年的成長推動著社會進步,青年的訴求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部分。讓青年持續擁有獲得感,給青年更好奮斗舞台,用青春作槳,駛向夢想彼岸。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16日 09 版)

(責編:馬昌、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