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地方機構改革應堅持上下貫通

姜  赟
2018年11月13日04: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中央的“上篇”綱舉目張,地方的“下篇”執本末從,隻有上下貫通,才能把整篇文章書寫好

     

  近期,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29個省份的機構改革方案已獲中央批復同意。海南、福建、遼寧、山東、廣東、雲南、吉林等省多個新組建省級機構陸續挂牌,正式對外履行新的職責。作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關鍵環節,地方機構改革開啟了此輪改革的“下半場”。鼓點陣陣,激發起黨員干部奮進新時代的干勁。

  縱覽各地機構改革方案,既與中央保持總體步調一致,又有因地制宜的“自選動作”。在機構設置上,凡涉及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和國家法制統一、政令統一、市場統一的機構職能,地方方案與中央基本對應。除了“規定動作”,不少省份還設置了各具特色的新機構。比如,四川設立扶貧開發局,加強脫貧攻堅的工作力度﹔海南組建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整合旅游、文化、體育職能,服務全域旅游發展﹔山東省委設立海洋發展委員會,省政府組建海洋局,著力做好“海洋”文章﹔浙江挂牌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加快推進政府數字化轉型。中央與地方機構改革的堅實步伐,讓人們再一次看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決心。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地方機構改革工作進入“施工”階段,領導干部選擇什麼樣的政治站位,對改革能否順利推進具有關鍵影響。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貫穿這次改革全過程的政治主題﹔把人民獲得感作為“試金石”,把人民的支持作為“發動機”,是推動本輪機構改革取得預期成效的原動力。因而,在推動機構改革中,是考量黨和人民全局利益的“大賬”,還是糾結部門與個人得失的“小賬”,是堅定改革立場迎難而上,還是推諉塞責繞著困難走,莫不是檢驗黨性原則強不強的具體體現,也是考驗“四個意識”牢不牢的重要標尺。

  改革越深入,越需要協同機制建設。這場被國際媒體稱為“20年以來最大規模的機構改革”,其顯著特征不是小修小補而是大刀闊斧,不是細枝末節而是建梁架柱,不是簡單的“加減法”而是整體的系統優化、協同、高效。“優化就是要科學合理、權責一致,協同就是要有統有分、有主有次,高效就是要履職到位、流程通暢。”按照這個要求,各地領導干部需要著眼於層級上的上下貫通,實施中的左右呼應,絕不是搞好限額內的機構拆並、干部調整、編制剛性控制就完事了。隻有抓好改革方案、落實、效果的協同,真正實現職能轉變和優化,才能推動政府從“管理型”向“服務型”的根本轉變。

  毋庸諱言,機構改革涉及人的“進退去留轉”,最是講究推進改革的力度和溫度,也最考驗啃硬骨頭的魄力和勇氣。我們既需嚴把進口,打開出口,加強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把人的思想工作做細、做實、做到心坎裡﹔又要強化改革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嚴肅查處改革中的違紀行為。越是改革關鍵節點,越要強化監督檢查,防止出現頂風違紀現象,督促各部門迅速進入新角色,開好局、履好職,才能保障改革成效令人民滿意。

  “知難而進,志在必成”。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高舉改革大旗、破解時代課題的大文章。中央的“上篇”綱舉目張,地方的“下篇”執本末從,隻有上下貫通,才能把整篇文章書寫好﹔也隻有啃下最硬的骨頭,拆掉最牢的藩籬,才能在2019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地方機構改革任務,從而實現煥然一新,征途如虹。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13日 05 版)

(責編:馬昌、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