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科技雜談:科學家要自己動手做科研

馮長根
2018年11月12日05: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如果長期脫離實驗室、當“甩手掌櫃”,往往很難成為被國際同行認可的科學家,也很難寫出富有真知灼見的學術論文

    

  如果說研究成果是科學家獻給世界的一顆顆“珍珠”,那麼科學實驗、撰寫論文等就是對“珍珠”的採集、打磨。真正的科學家,應參加科學研究的全過程,從文獻搜集到科學選題、科研立項,從方案論証、路徑確定到實驗實施、公式推演、計算驗証,從數據分析、成果檢驗到總結提煉、撰寫論文,都不妨“親力親為”。隻有這樣,才有助於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算真正參與科研實踐,也才稱得上是“戰斗在科研第一線”。真正的科學家,絕不能不自己動手搞研究做實驗、不自己動手撰寫論文,而讓別人成為自己完成課題和寫論文的“替身”。如果長期脫離實驗室、當“甩手掌櫃”,往往很難成為被國際同行認可的科學家,也很難寫出富有真知灼見的學術論文。

  科學家自己動手做科研,增加思考的時間非常重要。當前科技出版物的增長速度很快,讓科學家區分文獻是否優秀、是否有用的工作變得越來越困難﹔與此同時,由於信息和資料太容易獲得,現在的學術往往少了困惑、失敗、尋找、沉吟的過程,而沒有這四樣東西,學術不可能達到應有的深度。因此,當前非常需要讓思考的大腦重新進入我們的科學研究和論文撰寫。

  很多人有這樣一種體會:讀書能讓人更加善於思考。筆者碰到過一些工程師或專業技術人員,他們都很愛讀書。讀書既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修養。在你的科學研究中,在你的生活中,特別是你的氣質中,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你讀了許多專業的書以及非專業的書,其中的營養早已融入你的骨骼和血液,隻要一個觸動點,就會讓你的智慧潛能噴涌而出。

  科學家自己動手做科研,還須耐住孤獨和寂寞。無論科研工作規模多麼宏大,最后都須經由個體的大腦思考才能得以完成,獨自工作往往是科研領域的日常形態。值得指出的是,為追求科學真理而忍受孤獨寂寞、埋頭獨自工作是值得的,孤獨、寂寞最終往往會獲得補償。

  (作者為中國科協原副主席)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12日 20 版)

(責編:馬昌、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