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雙十一”的另一層含意

馬建紅

2018年11月10日09:13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雙十一”的另一層含意

老百姓的聯想力是挺豐富的,11月11日四個阿拉伯數字排列在一起,居然就能和未脫單的“光棍”聯系起來。嗅覺靈敏的電商們,早已聞到了屏幕后面網友們口袋裡的錢味兒,於是煞有介事地搞了個雙11的狂歡節,現如今也就真成了個節日。電商們在網絡上撒紅包造勢,網店老板們忙著囤貨,網友們則把自己的“購物車”塞得滿滿當當,物流公司的快遞小哥們也摩拳擦掌,都鉚足了勁兒准備著多跑幾單,在這個銷售“旺季”裡增加點兒收入,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

狂歡過后,電商們忙著快樂地數錢,快遞小哥們走街串巷傳送著物品,網友們欣喜地打開包裹“驗貨”,不過,對於健忘的人類來說,一百年前的同一天,可是真切地結束過一場戰爭,而戰后的世界也並不那麼太平。

持續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在1918年的11月11日結束的,而且是在這一天的上午11點結束的。在美國資深戰地記者斯科特·安德森的著作《阿拉伯的勞倫斯——戰爭、謊言、帝國愚行與現代中東的形成》中這樣寫到:“11月11日清晨,德國談判代表在法國一處森林的火車車廂內與協約國代表簽訂了停火協議,協議將於當天上午11時生效。”而就在協議簽署后到生效的這十幾個小時裡,又有數千人付出了生命,“這場最無意義的戰爭的結局也非常丑惡。西線德軍的一些單位繼續戰斗,一直打到上午11點。於是,在戰爭的最后一個上午,有約4000名士兵陣亡。”

“阿拉伯的勞倫斯”本名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是英國牛津大學的一個考古學家,他對中世紀騎士的故事非常著迷。他原本隻想安安靜靜地做一個考古學者,卻因緣際會,成為了促使現代中東誕生的一些最關鍵事件的目擊者和參與者。作為英國軍方的情報官員,他周旋於活躍在中東地區的冒險家與間諜之間,過著傳奇的生活。在經歷了那些波瀾壯闊卻又匪夷所思的歷史事件后,現代中東的雛形得以形成。作為一個對該地區的歷史比較陌生的讀者,要想把握住其中的人物關系頗不容易,但這絲毫不影響該書的引人入勝,如今我們通過電視報道耳熟能詳的那些國家,在其形成的過程中居然那樣的跌宕起伏。比如,其時的阿卜杜拉·阿齊茲·伊本·沙特就頗為強悍,他絕不是一個隻希望保住自治權的普通的貝都因人,他在一戰前就已率領他的沙漠戰士們憑借著宗教狂熱,打敗了一個又一個不服管教的阿拉伯部落。到1923年,伊本·沙特終於征服了阿拉伯半島的大部分地區,且為了紀念他的氏族,就將該地區命名為沙特阿拉伯,而這正是今天沙特這個國家的由來。現在我們除了知道那個地方因石油而異常富足外,對其歷史還真是少有了解。

當時的人並沒有預料到一戰的殘酷性,這和人們對武器的觀念有關。當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費迪南大公及其夫人在薩拉熱窩街頭遇刺身亡,德國借機挑起戰爭時,參戰的雙方都以為戰爭很快就會結束。人們都忽略了在過去40年中武器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機槍、長射程炮彈、帶刺的鐵絲網用來對付沒有這些新式武器的民族時,自是效力無邊,而當他們面對的是武器裝備相當的敵人時,則完全沒有意識到,“歐洲即將化為一個屠場,在隨后的四年中,將有約1000萬軍人和約600萬平民被驅趕著奔向死亡。”僅在1916年由英國將領道格拉斯·黑格發動的索姆河攻勢中,戰役當天就有5.8萬協約國士兵傷亡。而當時中國的北洋政府在宣布參戰后,也有十幾萬華工曾遠赴歐洲,為一戰的勝利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其中也有5000余人長眠於異國他鄉。當戰爭結束后,中國代表在巴黎和會上就青島、山東問題據理力爭進行交涉時,其作為戰勝國的原因也即在此。戰爭結束了,留給人民的創痛則是深遠且難以彌合的。

戰爭期間,人們渴望和平,而當和平到來時,又可能因對戰敗國處置時智慧的匱乏而留下禍患。我們都知道,正是巴黎和會對中國的不公平對待,而引發了著名的五四運動,其實,“戰勝的協約國還向先前的敵人施加了不堪忍受的巨額戰爭賠款的重負,同時卻基本上完整保留了它的統治結構,這簡直是一手制造了未來沖突的最佳熔爐”,因為德國官員們很快就重建聯盟和影響力的網絡,為希特勒的崛起提供了條件,也為二戰的爆發埋下了種子,從這個意義上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只是在1918年的11月11日結束了,卻很難判斷孰勝孰敗,因為當一場戰爭不能“以戰止戰”時,又有何勝利可言呢。

在一百年后的今天,當我們紀念那場大戰的結束時,才深感和平的重要。當我們宅在家裡借著自創的“光棍節”狂歡購物的時候,一定想不起這個日子的特殊意義。沉浸在和煦的陽光中,享受著歲月的安寧與美好,這或許就是戰爭中的人所希冀的吧。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