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把城鄉區域發展短板變成“潛力板”

田卜拉

2018年11月02日16:38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要堅持辯証思維,轉變觀念,努力把短板變成‘潛力板’。”在廣東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對當地干部的一番話,既實事求是地指出了廣東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又體現了他對廣東這片改革熱土再續輝煌的殷切期盼。城鄉協調是否發展,不僅是廣東前行的“必答題”,也是各地必須面對的“風險題”。

40年來,中國城鎮人口增長近四倍,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市化歷程與改革開放同步,與中國經濟的穩健發展相伴。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步推進,建立農村社保體系,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扶貧開發壘,讓城鄉二元差距、工農業剪刀差不斷縮小。但同時要看到,城鄉公共服務水平依然差距明顯,農村社會治理、土地制度有待完善,農村空心化、“三留守”等問題仍較為突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中,城鄉發展不平衡是當前我國最突出的不平衡,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是最突出的不充分。

農村是改革開放的起點。從提供工業原料,到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農業助推了城市、工業的發展。當“城市奇跡”屢創佳話,城鄉協調發展更應是必然。廣大農村,不僅是我們發展的底牌,也為進一步改革提供了縱深和內涵。讓農業強起來,讓農村美起來,讓農民富起來,既是我們黨矢志不渝的初心,也是全體人民的美好期盼。

“唱和如一、宮商協調”,協調是城鄉協同發展的節奏。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首次提出“構建鄉村振興新格局”,就是要堅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讓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有人認為:隻要搞好城市化,農村問題就迎刃而解。從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到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不是從城市本位對鄉村進行統籌,而是彼此依存、共生共榮。所以在行動上,一方面要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在城鄉管理和公共服務上實現均等化,另一方面則要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實現人才、資金、技術市場一體化,促進資源優化配置、高效利用。

近年來,農村電商、鄉村旅游拓寬了農業的空間﹔“農民豐收節”的火爆見証著鄉土文化的活力﹔雜交稻畝產紀錄連連打破,科技力量使“中國飯碗”越端越牢﹔2017年全國返鄉創業人員超過740萬,“燕歸來”的熱潮彰顯了農村發展的潛力。這些現象啟示我們,“三農”事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歸根結底還需增強內生動力。這就需要進一步變革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打破制度藩籬,從產業發展、人才支撐、環境改善等方面打出“組合拳”,立住產業,留住人才,保住環境,進一步激發城鄉協調發展的活力。

“如果一邊是越來越發達的城市,一邊卻是越來越蕭條的鄉村,那不能算是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三農”問題是重點和難點。我們既要補齊農村短板,更要以城鄉一體的全局觀念,變短板為潛力板,讓城市發展更上層樓,讓鄉村故土重煥生機。

(責編:王倩、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