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一線視角·破除督查檢查考核中的形式主義③)

人民日報:監督要到位,鏡頭向下移

常  欽
2018年11月01日04: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落實的重心在基層,落實的主體在基層,落實效果也體現在基層。深入基層體察情況,走到群眾中間了解問題,“指揮棒”才能發揮應有功效

  

  開通精准扶貧信息服務平台,全天候接受群眾監督﹔“紅黃燈”預警,督促扶貧干部改作風、提效率……最近到剛脫貧摘帽的兩個縣採訪,當地干部不約而同談到了監督方法創新帶來的好處,不僅避免了監督檢查本身出現“客裡空”,而且實實在在確保了扶貧工作成效。在國家組織的第三方評估檢查中,兩縣零漏評、零錯退,順利實現脫貧摘帽。

  “黨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各項方針政策、工作部署,落實的重心在基層,落實的主體在基層,落實效果也體現在基層。督查檢查考核作為推動方針政策、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重要手段,理應鏡頭下移,同群眾的視線相對接,關注群眾的痛點難點﹔同群眾的感觸相對表,傾聽群眾的真實反饋。中辦不久前印發的《關於統籌規范督查檢查考核工作的通知》就明確指出,堅持走群眾路線,加強常態化了解,多到現場看,多見具體事,多聽群眾說,更多關注改革發展、政策落地情況和群眾獲得感滿意度。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地方不深入研究區域實際情況、進行差異化動態調整,“一刀切”“一鍋煮”的檢查考核指標鬧出許多笑話。某地檢查脫貧攻堅工作時,在使用產業扶貧資金、發放扶貧小額信貸等方面均設有一定指標。為足額定量完成指標任務、不被考核扣分,有的村鎮在沒有經過科學規劃和論証的情況下,竟然花費140余萬元,蓋起了140畝並沒有利用價值的蔬菜大棚。還有的地方,拿著一紙試卷去考扶貧干部的工作效果,不合格者就通報批評。“重形式、輕實效”的做法,反而偏離了扶貧工作的初衷。

  督查檢查考核工作要接地氣,必須警惕一味地“數字落實”,突出效果導向。比如,在脫貧攻堅方面,除了要看必要的記錄、台賬,還要算困難群眾的收入賬﹔看扶貧措施到位情況,更要關注貧困戶的可持續致富增收能力。扶志扶智是不是落到實處,保障網是不是織得牢密,貧困家庭是否具備了一定的自身發展能力,這些具體的內容,遠比紙面的指標更重要。用更接地氣的辦法和方式開展督查檢查考核工作,才能提高督查檢查考核工作的質量和效率,真正激發起黨員群眾干事創業的熱情。

  有基層干部反映,一些地方的督查檢查考核還是“老三樣”——四處瞧瞧、聽聽報告、對對表格。督查檢查考核“走過場”“大呼隆”,不僅可能漏過一些真問題,無法真實了解工作進展情況,還會滋生形式主義,傷害基層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積極性。其實,新形勢下完全可以更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創新監督檢查方式,提高督查檢查考核的質量和效率。手機、網絡、熱線等媒介,隻要利用得當,其實都可以讓群眾參與到監督之中,讓群眾聲音成為監督工作的重要補充。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督查檢查考核工作是為落實政策服務的,說到底就是為群眾利益服務的。深入基層體察情況,走到群眾中間了解問題,督查檢查考核這根“指揮棒”才能發揮應有功效。

  (作者為本報經濟社會部記者) 

  (本系列評論到此結束)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01日 05 版)

(責編: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