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魔性”的吸引力就是創新的魅力

子 長

2018年10月30日08:53  來源:南方日報
 

“一排一排的漂亮姑娘,我連看都不看一眼,沒有半個月就跟別人談戀愛了”“他說天不亮就起床了,還種那個鬼‘草盛豆苗稀’,要是我種這個水平,我絕不會寫詩”……隨著一段課堂上講解元稹、陶淵明等古詩的視頻合集在網絡上流傳,62歲的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戴建業出人意料地成了“網紅”。特別是其幽默生動、充滿“魔性”的講解風格,不但被學生認為是“大學課堂裡的一股‘泥石流’”,還令很多網友紛紛點贊,甚至有人表態“想去上學了”。

隻要上網看幾段戴建業老師視頻,想必諸位也會認同上面的評價。雖然老先生滿口的“漢普”的確使一些字句不那麼容易聽清楚,但從視頻中的陣陣笑聲不難猜測,大多數時候這並沒有影響到課堂效果。回想一下我們以前的古詩詞課,除了背誦,大多數精力都在“揣測”作者的中心思想吧,也就難怪戴教授的講解讓人耳目一新了。這不禁還讓人聯想到當年央視百家講壇上的另一位大學教授易中天。操著同樣不甚標准的普通話,講述的都是古代文學的內容,卻都同樣受到了公眾的歡迎。可見,哪怕是講者和聽者的交流不一定百分之百的順暢,傳統文化在今天也不是沒有市場,同樣可以讓人聽得欲罷不能,會心一笑。

從其學生和網友們的評價中不難看出,戴建業教授的古詩講解之所以具有“魔性”,關鍵是其生動幽默的講課風格。他說,自己講課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跟學生“真誠地聊天”。反映在語言上,正如大家所看到的,自然是很多對古詩詞內容口語化的、段子式的講述,而不是照本宣科、陳詞濫調。這更切合新一代年輕人溝通交流的表達方式,從而使聽者倍增親近感。有了這種親近感,就傳達給聽者一個重要的信號:講者不是高高在上地灌輸,而是在與聽者平等地交流。這首先是一種形式上的“真誠”。

除了語言的幽默,更重要的“生動”在於,通過故事化的敘述,尤其是很多“換作我會怎麼樣”的內容,講課人不但豐富了課堂內容,而且營造了一種具有代入感的課堂氛圍,也就拉近了與聽者的距離,讓人聽得津津有味。這是內容上的“真誠”。人們學習傳統文化,不單單是為了會背會讀會講一些詩詞故事,重要的是從中感受到古人之道和做事邏輯,將之投射到今人的一言一行上,在對比中對接古與今,從而去發掘、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和養分。聽聽百家講壇的易中天品三國,實際上也遵從了這樣的邏輯。

固然,人們不能苛求每一位老師都用這樣的講課方式。不過總結這種講課風格的“魔性”,關鍵在於從語言表達到內容上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從而激起了聽者的興趣,這代表了文化創新的魅力。戴建業教授說:“我用這樣的方式講課,是希望所有愛詩歌的人不是強迫大家學習,而是讓人欲罷不能,這樣整個民族的文化修養就會提高。”如果說創新對文化傳承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那麼第一步就是要激發興趣,讓人們關注傳統文化。

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日益受到重視,傳承呼聲越來越響亮。從易中天品三國到戴建業“魔性講古詩”說明,使“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傳下去”,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創新,哪怕是一堂課、一件文物,隻有不斷創新面向現代人的表達交流方式,拉近古人與今人的距離,實現跨時空對話交流,才能在人們心靈的共振中打通和延續文化血脈,傳承優秀文化基因。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