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1

一位青年長江學者為何狂刪“拙作”?

蔣萌

2018年10月25日14:11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一位青年長江學者為何狂刪“拙作”?

背景: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現年39歲的青年長江學者梁瑩過去發表了超過120篇論文,其中至少15篇存在抄襲或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問題。記者發現,大多數論文已從網上和學術期刊數據庫刪除,包括她的碩士和博士論文。她說,這些論文是自己聯系撤稿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很多學生告訴她,她以前的中文論文水平比較低。她也曾對學院領導表示,自己以前的文章“都是垃圾”“不能代表我的水平”,所以拿掉了。

錢江晚報發表魏英杰的觀點:似乎梁瑩是出於“悔其少作”以及對學術有更高要求的緣故而主動撤稿的,而實際上,這不過是她掩蓋自己學術不端的心虛表現。從已經披露的情況,梁瑩有一篇論文抄自他人,連標題都一模一樣。在記者追問下,她也承認自己的一些論文存在學術不端問題。論文可以撤,可這嚴重的學術污點,又怎麼可能抹掉?梁瑩還編了一套冠冕堂皇的說辭。她表示,學術不端隻在自己學術生涯最早期,即2005年以前出現。當時她剛讀研究生,學術剛入門,不懂規范。她還表示,國內學術界是從2005年開始強調規范的,“如果你這樣追究下去,中國學者人人都有問題了。”這番話,可謂是一種“高明的無恥”。首先表示自己當時不懂學術規范,再扯上所有中國學者一起“背鍋”。她這番話不僅混淆概念,而且是在顛倒黑白。以前,國內學者的論文寫作或許沒那麼嚴謹,但在抄襲上,這是一個小學生都能夠辨明是非的問題,豈能含糊其辭?梁瑩利用這些問題論文修完了碩士、博士學位,當作進入高校任教的敲門磚,更借此獲得青年長江學者等榮譽,如今卻試圖“難言之隱、一刪了之”,學校方面應及時介入,盡快查明事實,本著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的嚴肅態度加以處理。

小蔣隨想:青澀幼稚、早期拙作,是人之常情。誰也不可能一出世就是“大師”、一出手就締造杰作。對此,沒有人笑話挑刺。反倒是,通過一件件作品,可以看出成長歷程,真實且生動,是當事人一步一個腳印走來的最有力証明。反觀梁瑩,將自己過去發表的許多論文從公開媒介刪除,即便按她所說(那些論文)“都是垃圾”“不能代表我的水平”,也是在否認過去的自己。而她恰恰是憑這些“垃圾”進入高校任教、評上副教授以及教授、成為青年長江學者。這豈不是很吊詭?她試圖使過去的論文與現在的自己完全“斷絕關系”,首先不可能,其次令人生疑。記者調查發現“梁瑩有一篇論文抄自他人,連標題都一模一樣”﹔記者再三追問,她不得不承認自己的一些論文存在學術不端問題。這些細節讓疑問的答案漸漸清晰。梁瑩大批“撤稿”,是不是在“毀滅罪証”,試圖“洗掉原罪”?進一步調查發現,“整整一個年級的學生,竟沒有一個人選她作為論文指導教師”。學生如此用腳投票,反映出她在學生中的口碑。師生關系本就微妙,怎麼可能如她所說“很多學生告訴她,她以前的中文論文水平比較低”?許多疑點無法自圓其說,就不能怪外界質疑她的誠信了。梁瑩還給人一種“滾刀肉”的感覺。她揚言:“我已經混到頭了,沒什麼好怕的了”“我已經評上教授了,學校說必須每年上三門課我才來給你們上課的”。不得不說,梁瑩目前的“混混水平”與其早年“創作垃圾”倒是異曲同工。如此“為人師表”,加上大批“撤稿”,梁瑩所在的學校不能等閑視之。學術不端絕非中性詞,是與非、對與錯不容含混顛倒,高校與學界須以實際行動表明立場。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 。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 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王倩、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