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解決滯銷還是得發展電商

扶 青

2018年10月24日08:36  來源:南方日報
 

“眼看石榴產量一年比一年高,村子名氣一年比一年大,但是石榴的銷售卻成難倒村民的一大難題。家裡剩余上萬余斤石榴,急急急!”看到安徽淮北烈山區榴園村村民的留言后,當地商務局馬上行動起來,通過農超對接,在市裡開辟了銷售的綠色通道。同時,淮北當地的媒體也進行了廣泛宣傳,榴園村合作社聯系了多家石榴中介企業到村裡洽談收購事宜,不過幾天時間,村裡的石榴滯銷問題就解決了。

這起事件中,當地政府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主動介入並有所作為,值得點贊。然而,農產品銷售本質是市場行為,不能總是想著向政府伸手,也不能總是等著愛心人士幫扶。一段時間以來,“果農賣不出荔枝當場踩爛”“菠蘿跌到5分錢一斤無人問津”等農產品滯銷事件時有發生,網絡上還有不少店鋪濫用一張老果農的照片,大搞“幫幫我們吧”的悲情營銷等,都多多少少反映了這種傾向。對此,應該強調愛心和善舉的偉大,但每一次滯銷事件的發生,都提醒我們要更加重視農產品“走出去”的困境,有針對性地建立常態化解決機制。目前來看,得益於網絡技術驅動、購物方式轉變、消費轉型升級,農產品需求和供給之間有了更多對接的可能性,我們完全有能力解決好相當一部分滯銷難題。

農產品滯銷,說到底是銷售渠道太單一。在互聯網電商出現以前,農產品的上行渠道主要是下鄉收購,也就是“生產者→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商→農貿市場→消費者”的模式,批發商處於信息中介地位,具有高度議價權,可以對果農實施壓價,特別是生產地相對分散的情況下,果農往往隻有一個批發商可選,滯銷的可能性比較大。而在減少流通批發環節方面,電商有著天然的優勢,它是“生產者→消費者”的直連模式,可以規避長渠道鏈條中的額外成本,更好地為農民們創造價值。事實証明,許多農產品賣不出去不是因為不受歡迎,而只是缺乏足夠的上行渠道。有機構估計,農產品電商未來是萬億級市場規模,要讓農產品“走出去”,最終落到農民的錢袋子裡,不僅要“種得好”,更要“賣得好”。

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應該重點解決農產品銷售中的突出問題。具體來看,有哪些問題?首先,農村電商的發展還遠遠不夠。對部分偏遠貧困的鄉村而言,交通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電子商務的普及面臨嚴峻挑戰,即使是相對富裕的鄉村,電商網點和物流體系依然面臨較大不足,特別是對生鮮農產品而言,倉儲保管系統不完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薄弱等都不容忽視。其次,農產品的產業融合力度不夠,比如說許多農產品忽略了對地方產業與特色資源的利用,缺乏個性,導致品牌打不響﹔有的缺少對農產品進行精加工、再創造,導致產業延伸不足。讓更多農產品“走出去”,要充分考慮這兩點,聚焦於擴充上行渠道,並著眼於未來,充分提升農產品的競爭力。

應該看到,農產品電商作為鄉村新經濟的重要構件,不僅是推動城鄉農產品信息互聯互通、解決農產品銷售困難的重要途徑,也是農民就地創業就業的重要選擇、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的重要引擎。就以上多方面的影響而言,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目前最緊要的,還是大力發展農村電商。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