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繪好鄉村“富春山居圖”

石  羚
2018年10月18日04: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讓農業強起來,讓農村美起來,讓農民富起來,讓農民搭上全面小康的快車,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執政黨的庄嚴承諾

  

  “今年又是個豐收年!”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農民在收獲的季節感受幸福﹔“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了“三農”工作的重要性。而在秋收工作如火如荼進行的同時,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吹響了共同行動助力鄉村振興的號角。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在熱火朝天的建設年代,農民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勞作,為新中國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提供支持﹔在激情澎湃的改革時期,農民工從農村來到城市,建起了高樓大廈、激活了“世界工廠”。讓農業強起來,讓農村美起來,讓農民富起來,讓農民搭上全面小康的快車,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執政黨的庄嚴承諾,是一種矢志不渝的初心和情懷,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涵。如果說黨的十九大為鄉村振興制定了總章程,這次印發的《規劃》則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為之描繪了路線圖與時間表。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經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正因此,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鄉村振興的一條主線。盡管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6年穩定在6億噸的高位,但面對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國際貿易的不確定性、生態資源亮“紅燈”等挑戰,如何提升農業供給的質量和水平?擴大有效供給、走“質量興農、品牌強農”之路是不二選擇。《規劃》中,無論是健全糧食安全保障機制、壯大特色優勢產業,還是打造科技創新平台、提升裝備和信息化水平,都旨在於供給側打一場翻身仗。隻有主動作為、騰籠換鳥,才能突破“天花板”,完成從重數量到重質量、從“吃飯農業”到“品牌農業”的蛻變。

  “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鄉村振興的根本目的,還是在於把維護農民群眾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7年,我國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帶動2800萬人非農就業,2.8億農民工中返鄉創業的“燕歸巢”越來越多,28億人次體驗了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這些數字表明,農民日益分享到了改革發展成果,農民的生活水平節節攀升。從安徽小崗村的“大包干”到浙江溫嶺的“民主懇談”,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才能讓農民有序參與治理,才能讓農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望山看水憶鄉愁,讓美麗鄉村、文明鄉村成為人們的棲身之所、精神家園,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不久前,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榮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一個個鄉村奉獻出了各具特色的“美麗攻略”和“文化寶典”,浦江和安吉甚至被一位聯合國官員稱為“未來世界的模樣”。的確,綠水青山氤氳著鄉土氣息,催生著民俗文化,哺育了一方百姓。保護這片家園,就要愛護她的“肌體”與“靈魂”。無論是城郊融合類村庄保留鄉村風貌,還是特色保護類村庄全面保護文物古跡,發展路徑各有差異,但留住山水、記住鄉愁是不變的共性要求。在鄉村振興中呵護綠水青山,是用美麗鄉村托起美麗中國,用看得見的鄉愁保存文化記憶、涵養鄉風文明。

  湖北鄂州峒山村,葡萄滿架,特色品種供不應求,葡萄成了村裡的“富裕樹”﹔陝西延川梁家河村,從幾個月吃不上一頓肉到人均收入2萬多元,信天游的故鄉發生了巨變﹔雲南大理古生村,水更清,生活方式更“綠”,“澄明萬象麗”的景象再現湖畔……天南地北的鄉村找到發展的金鑰匙,打造出一幅幅現代版的“富春山居圖”。戰鼓催征,使命在肩,把《規劃》的要求落實落細,鄉村振興的未來將更加可期。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18日 05 版)

(責編:馮人綦、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