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扭轉“混”大學怪象需要動真格

易之

2018年10月17日07:4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扭轉“混”大學怪象需要動真格

  一些學生習慣了外力束縛,一朝進入了相對寬鬆的環境,產生適應性困難,並不難理解。

  光電學院是華中科技大學最大的學院,也是最熱門的學院,在讀本科生有2600多人。該院錄取分數線一直比較高,2018年在湖北的最低錄取分數比一本線高139分。10月15日,該院副院長楊曉非介紹,學院2018年有5名學生涉及“本轉專”,其中3人已經於今年6月按專科畢業,另外2人專科在讀。

  據報道,學生學習成績不達要求、本科轉為專科的背后,主要原因是沉湎於打游戲,他們在學習上無法堅持,自己完全約束了不自己,經過留級、休學后還是趕不上來。於是按照規定,這些學生從本科轉為專科。

  如今,我們早已見慣了本科要“寬進嚴出”的口號式呼吁,但動真格的仍屬少見,因此華中科技大學祭出相對嚴厲的手段,引發了不小的關注。其實,從事件本身來說,它也“不應”構成新聞。對學習實在不達標的學生給予一定處理,是學校教學管理的必要措施,是回歸常識的正常現象。

  此事之所以構成新聞,還在於習以為常的不正常現象創造的整體語境: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對於多數學生來說,在大學之前的學習階段,往往要承受巨大的應試壓力,進入大學之后,則壓力陡降。一前一后的巨大反差,讓一些學生無所適從。同時,一些學校囿於畢業率、就業率等數據考量,對類似現象缺乏整治決心。社會上也有一種對“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的朴素同情:鑒於學生大學之前的辛酸,對於大學后的“解脫”抱有寬容。

  從世界范圍內看,大學本不該是這般“好混”。國外知名大學“寬進嚴出”乃至“嚴進嚴出”的類似情況已司空見慣。從教育規律本身、高等教育所要體現的含金量來說,大學學習無疑需要學生付出相當精力。因此,本科教育理所當然要動真格,扭轉“輕輕鬆鬆玩四年”的面貌。

  值得思考的是,華中科技大學是名校,考上並不容易。這些本科轉專科的學生,原本具備相當的學習能力。這些學生不學習,可謂“非不能也,是不為也”。作為高考的“成功者”,上了大學卻喪失學習自覺,缺乏人生的把控能力,該反思的不隻在大學一端,還當追溯其成長路徑。

  復盤多數大學生高考之前的教育階段,恐怕不是一片歡聲笑語的樣子。從小開始的諸多課外班,堆積如山的作業題,再到高考工廠的“奇觀”……填鴨式的教育方式,會在大學之前持續十幾年的時間。填鴨教育,影響的不僅是教育內容,更是一種思維模式與人生觀。試想,在題海之外,中等教育是否啟發過學生們對教育意義展開思考?是否有過自由、自律、自省、自我實現、自我負責的人格教育?

  在巨大的學習壓力之下,留給哲學式思考的空間不知道還能剩多少?一些學生習慣了外力束縛,一朝進入了相對寬鬆的環境,產生適應的困難,並不難理解。

  因此,加強本科教育,一方面需要大學立規矩,明確約束性規定﹔另一方面在中學階段也該啟動改革,早作干預,在能力之外培養出內生性的學習自覺與意義認知。扭轉大學可以“混”的怪現象,需要教育各階段上下游的合力。

  易之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