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讓匯報材料有更多“干貨”

子 長

2018年09月27日08:24  來源:南方日報
 

提起黨政機關的匯報材料,很多人並不陌生。作為推動工作、反映情況、總結經驗的重要途徑,好的材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過,《半月談》日前刊發調查文章指出,一些基層單位的匯報材料“長、空、舊、虛”等現象仍較普遍,“一樣的話要說出不同的花兒”“工作不夠,材料來湊”“原本1頁紙就能說清楚的事被擴充到6頁”。在各地持續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大力推進作風建設、改進會風文風的新形勢下,各級領導干部須引以為戒,拋棄“材料出政績”思維,讓匯報材料有更多“干貨”。

梳理此次媒體調查發現的匯報材料問題,每一類典型現象首先指向的,既是文風更是作風。比如說,一些人刻意追求匯報材料的“形式美”,不僅要求標題押韻、對仗工整,而且有時為了“出彩”,還“挖空心思提煉幾個新概念、造幾個新詞”,以求引起上級領導關注。這種舍本逐末、投機取巧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種形式主義。再比如,一些人存在“求長不求短、求全不求缺”思維定勢,將本來幾句話就能說清楚的事情變成長篇大論,直接違背了“精簡文件簡報,切實改進文風”的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還有一些人把匯報材料當成表功通道,把工作計劃包裝成成績,將“將來時”變成“完成時”,過去開展的工作裝到新的工作主題中,更是暴露出匯報者缺乏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

匯報材料主要是用來反映情況、反饋工作的。匯報材料裡“水分”多,根本上還是實際工作沒有做到位,所以就變著法子想靠“包裝”取勝,通過“化簡為繁”來凸顯重視程度、工作成效。貫徹上級部署是否到位、抓政策落實是否得力,最終是要靠實打實的工作成效來衡量的。即使匯報材料編織得如何光鮮,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材料上的政績泡沫到頭來免不了被戳穿。還要看到,實踐是材料之源。隻有工作確確實實做了,才能充分發現問題,在總結經驗時也才更有心得,相應的材料也會更加扎實且有針對性。與其絞盡腦汁拼湊材料,不如到工作中去尋找和提煉“干貨”。

換個角度來看,既然是匯報材料,自然是寫給上級看的,因此還涉及上級領導干部能否以上率下、以身作則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頻頻有中央領導在不同的座談會上要求匯報者“不要念稿子,隻講問題”。這樣簡潔明了、直奔主題的會風,同樣應該延伸到各種匯報材料的文風上,如要求匯報者隻講進度得失,少寫空話套話﹔多用數字事實,少用修飾詞匯﹔等等。針對一些匯報材料可能存在的華而不實、夸大工作成效等問題,上級領導干部應避免把材料作為衡量和考核下級工作的主要依據,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善於深入一線察實情、多走多聽多看。自身的作風硬起來、實起來,不但能形成良好示范,更能倒逼下級部門在准備材料過程中少一些僥幸心理。

最后,還要對材料不實、材料造假者問責追責。一線的情況怎麼樣、工作成效如何,既然白紙黑字落在材料上,就應該經得起核查。上述提到的種種匯報材料問題,一定程度上也折射了匯報者的“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所以不但要對材料不實、材料造假的行為本身進行問責,同時也要順藤摸瓜,對材料背后可能存在的工作問題進行調查核實,予以相應的問責追責。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