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新媒觀察:網絡治謠重在精准到位

邊  謙
2018年09月27日05:0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辟謠聲音要直抵用戶化解謬誤,不僅要比拼分貝高低,更考驗精准與否,需要提升技術水准、講求傳播策略,對謠言套路見招拆招,對杜撰內容抽絲剝繭,讓科學聲音蓋過愚昧觀點,令理性分析替代主觀臆測

  

  朋友圈謠言屢現如何見招拆招,疫情謠言傳播如何有效遏制,謠言套路層出如何識破偽裝……日前,針對時下熱轉謠言,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台、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台、人民網“求真”欄目等網絡平台紛紛盤點梳理典型謠言,拆解謠言套路伎倆,讓辟謠更加及時有力、精准到位,協力筑牢“防火牆”。

  互聯網時代,實現了信息的爆炸式生產和裂變式傳播,也讓一批動輒以“內幕消息”“最新研究”為噱頭的網絡謠言借機擴散、混淆視聽。無論是聳人聽聞的標題措辭,還是假借專家冒充權威,近年來網絡謠言呈現新套路、新伎倆,不明真相的網友面對言之鑿鑿的論調,往往真假難辨,受其蒙騙。

  “國產食鹽含有亞鐵氰化鉀,食用后會對人體的肝臟、腎臟造成危害。”前陣子,一則《鹽裡面加進了亞鐵氰化鉀》的帖子在朋友圈廣泛傳播。這已不是有關“食鹽添加劑有毒”謠言第一次出現。監測數據顯示,類似謠言在2009年、2017年和今年2月曾反復出現,所謂的有毒添加劑包括碘酸鉀、亞鐵氰化鉀等。

  老梗新編化身“權威”,導致“謠鹽”屢現。現實中,謠言常常穿上“新馬甲”:有的蹭熱點、搶熱度,選取網友熱議話題添油加醋,短時間內收獲網友關注﹔有的盜用冒用新聞圖片,對視頻資料移花接木,以“有圖有真相”“視頻為証”虛構信源﹔還有的注重“以量取勝”,對微信公號和個人賬號的轉載行為明碼標價,以虛高閱讀量掩飾子虛烏有的內容,甚至形成一條包含推手公司、營銷公號、刷量團隊等的黑色產業鏈……

  相比於事實真相,謠言所攜帶的奪目標題和駭人內容往往更吸引用戶關注。在信息噪音和謠言雜音中,辟謠聲音要直抵用戶化解謬誤,不僅要比拼分貝高低,更考驗精准與否,需要提升技術水准、講求傳播策略,對謠言套路見招拆招,對杜撰內容抽絲剝繭,讓科學聲音蓋過愚昧觀點,令理性分析替代主觀臆測。

  如今,不少內容平台已應用大數據、機器算法、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識謠辟謠。去年6月,微信團隊上線“微信辟謠助手”小程序,閱讀或分享過的文章一旦被鑒定為謠言,用戶將會收到提醒,截至2017年12月已發送3700余萬次提醒。字節跳動旗下平台歸檔社會、健康等領域的4萬多個謠言案例,以“人工審核+機器篩查”方式及時阻斷謠言傳播,最短攔截時長僅用時60秒。

  當然,精准辟謠固然有效,而讓真相從源頭“跑過”謠言,才能真正還網絡空間以清朗。一方面,政府部門需要搭建起順暢高效的官方信息發布渠道,摸清謠言產生源頭,清除謠言滋生溫床,用真實信息壓縮謠言傳播空間。另一方面,網絡平台、媒體、科研機構等互聯網內容生態建設相關主體也應攜手合作,通過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覆蓋廣泛的傳播手段,針對關切、解疑釋惑、普及科學,引導網民提升用網素養,增強抗謠免疫力,共同營造良好網絡生態。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27日 20 版)

(責編:王仁宏、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